镇宁:特色产业助农搭上“致富列车”

2020年07月30日15:30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六马蜂糖李。
六马蜂糖李。

走进镇宁,山水风光美,花开果子香。这里群峰林立、河谷密布,是贵州省低热河谷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多样立体的气候造就了物产的丰饶。在这里,小黄姜、生态黑茶、柳江绿壳蛋是市场的宠儿,蜂糖李与樱桃的名声更是享誉省内外。

在农民心中,种什么、如何种、怎么卖等一直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此,镇宁自治县从三个层面出发,紧扣“八要素”, 用实际行动带领农民致富增收。该县紧紧围绕产业扶贫,通过农业生产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全县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的根本之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因地制宜产业兴

发展产业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镇宁自治县根据 各乡镇(街道)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分北中南三个片区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6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和14个乡级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中药材、生态畜牧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六月,是蜂糖李盛产的季节。在镇宁自治县六马 镇的街上,有李子果农正在吆喝叫卖,有老板忙着电话接单,更有自驾前来尝鲜的各地游客。“镇宁蜂糖李”能成为六马镇当地果农的“致富果”,与镇宁自治县抓好 “八要素”、统一科学规划布局分不开。

在推进产业革命过程中,镇宁自治县因地制宜,利用镇宁南片区如同“天然温室”的气候以及特殊的土壤成分、酸碱度、伴生植物、微生物群落等,在六马镇600 米以上的群山种植蜂糖李,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简嘎乡、良田镇等乡镇推动蜂糖李规模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蜂糖李种植总面积达16.16万亩, 其中投产面积7.5万亩,产量31500吨,总产值达9.45 亿元,带动2685户约1.2万人就业。

不仅如此,镇宁自治县还针对全县地貌狭长、北高南低的海拔地形特点和立体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五朵金花”——“镇宁樱桃”“镇宁蜂糖李”、火龙果、百香果、芒果,一枚枚小小的水果成为人们食之不忘的“黄金果”“致富果”,实现了“一年四季皆有果、助力脱贫不断档”。

除六马镇之外,在镇宁扁担山镇,同样也有一番热闹的丰收景象。

7 月 26 日,在扁担坝区里,60余人背着背篼,忙碌在黄瓜田里。“以前是种包谷,现在各种蔬菜都种得有,一年四季忙到种、忙到采,忙都忙不过来。”扁担村村民伍喜妹背着一篼新鲜黄瓜乐呵呵地说,眼前的这片广阔坝区,以前都是农户们自己撒种些玉米,挣不到什么钱,现在发展成蔬菜种植,实打实的带来了高收益。

然而,收益不是白来的。在扁担山镇,有500亩以 上样板坝区1个,全镇以此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 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聚力打造蔬菜、精品水果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9个村0.18万户农户 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收致富。

“社”“企”合作谋发展

合作社如同发展的火车头,充分发挥自身在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抱团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效率。而“龙头企业”的加入,更是进一步激发了合作社发展活力,“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构建成了一个牢固且可靠的利益共同体。 “9月份瓜蒌就可以采摘了,长势喜人得很!”镇宁募役镇桐上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文才欣慰地说,多亏了企业的带动,今年桐上坝区的瓜蒌种植项目开展十分顺利。

2019 年,桐上村合作社根据2018年的农业市场情况,种植了几百亩蔬菜,然而因为对市场的判断有误,导致收益不理想,合作社的士气和积极性很受打击。2019年10月,桐上村经过多方考察了解,引进了贵州优作惠农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 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打造了瓜蒌种植项目,规划建 设1500亩瓜蒌种植基地,如今已完成近600亩。

“有公司牵头,技术培训不是问题,苗的品质不是问题,销售也不是问题,农户出租土地,就地务工,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产业也能发展得更加顺利。”王文才说。

目前,镇宁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家、合作社691个,有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 社3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消除了贫困村“零”合作社的短板,在抓好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前提下,全县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总体思路,培育、壮大 一批本土企业,进一步引导企业发挥好信息优势和市场优势。

不仅如此,在合作社的反馈协调下,农民培训工作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如今,镇宁自治县全面整合农业、扶贫、人社、妇联、电商等部门及三农服务团队人力资源,依托全县215个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以特色优势产业先进科研技术为培训重点,统筹兼顾锦绣计划、三女培育、职业就业、传统工艺、电商扶贫等培训,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田间教学、技能培训等措施,累计培训农民5300余人。

农民荷包“鼓”起来

如何把产业成果转化为农民拿在手里实打实的收入,产销对接是关键,利益联结是核心。

为促进产销平衡,镇宁自治县深入研究市场特点、市场需求、市场评价等问题,按照市级“主导市内市场, 抢占市外市场”的目标,用好对口帮扶城市等各方资 源,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线上线下”交易,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进入党政机关、企业、学校食堂、生鲜超市等, 加强常态产销调度,着力把镇宁建设成为贵阳、青岛、广州、重庆等城市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镇宁小黄姜”作为镇宁自治县“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已从2017 年的6.2 万亩、12.4 万吨产量增长为2019年的12.8 万亩、26万吨产量。2020 年,全县小黄姜种植面积已达 15.1 万亩,目前正处长苗期。

由于镇宁本身具有的历史种植传统,小黄姜不仅有合作社带头种植,农户们自己的种植规模也占据很大比例。因此,面对每年如此高的产量,如何消化产品,把农户手里的“小黄姜”变成“金票子”是关键。

2018 年,镇宁自治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首家台资企业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生姜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我们的产品主要供应重庆、四川、武汉等地,部分远销东北、内蒙古、俄罗斯,目前在一些高端商店的货架上已经能看到我们的产品。”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应书说,公司每年预计要吞吐5万吨生姜,货源基本都在镇宁当地。

不仅如此,镇宁自治县还专门成立了产销对接机构,为农户发布农产品信息,并积极寻找对接国内外的小黄姜收购商。

除此之外,对于以其他形式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户来说,做好利益联结,才是带领他们致富增收的主要手段。镇宁自治县坚持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统揽,形成土地入股、订单生产、政策扶贫、代养回收、返租倒包、 就业务工、特惠贷参股、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等多种利益 联结合作模式,建立“三变”改革试点村107 个,实现 “村社合一”194个,持续稳定贫困群众增收。

在简嘎乡,合作社采取“返租倒包”模式,鼓励农户 以户为单位,根据劳动力的大小向乡级合作社申请反 租产业亩数,由乡级合作社统筹管理并负责技术指导,把有劳动力及种植技术的农户组织起来,参与承包产 业进行管理经营,最后获得的收益由合作社与农户以 5:5或是6:4的比例进行分配。

“没有返租倒包,收入少太多了。对我来说,承包点百香果来管理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常年在外打工,陪 不了家人啊。”简嘎乡播西村村民杨昌会说,他去年回来承包了33亩百香果,从7月管护到12月上市,就赚了7万多元。能就近发展,陪伴家人,很是满足。(文/图 张江隆)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