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江口:张英一家的搬迁故事

2020年07月17日19:58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图为张英与孩子石晨宇。王玥 摄
图为张英与孩子石晨宇。王玥 摄

走进张英在江口县梵瑞社区的新家,沙发、茶几、电视等家居用品齐全而整洁。“以前的日子太苦了,感谢党和国家让我过上了如今的好日子。”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张英,今年32岁,三级肢体残疾,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有三个老人、两个小孩都得靠她照顾,搬迁前家住桃映社区张家湾组,通往集镇只有一条很窄的乡村路,中途还要翻越一座大山,趟过一条河流。“那时大女儿在集镇上幼儿园,担心孩子一个人爬山涉水,我只能每天接送。”说起以往,张英满是无奈。

2011年,是张英最为痛苦的一年。被确诊为骨菌细胞瘤,器官内损诱发炎症,导致右腿基本无力,病痛演变为残疾,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搬来梵瑞社区两年不到的时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考虑到张英家庭的实际情况,她们一家被纳入城市低保,每个月有1930的生活补贴,吃穿不发愁了。”梵瑞社区干部杨群介绍着张英搬迁后收入上的增加。“我们推荐张英到社区旁边江口县第三动儿园做保育员,每月工资收入1800元,她的第二个小孩也在幼儿园上学,来回接送也方便。”

生活基本保障有了,张英自己也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能挣到额外的收入,弟弟不用像姐姐以前那样走那么远那么危险的路去幼儿园了,张英的身体也渐渐有了好转。

“以前生病了也不敢去医院,花费太多家里没钱的,上次去医院总费用20000多元,国家给报销了80%,民政另外给我补贴了3000元,算下来都没怎么花钱了。”张英说起生病的事也不再避讳了。

“现在日子眼看越来越好,过段日子爱人要从外省回来了,社区干部给他推荐了一家县城企业,收入比他现在高些,回来还能帮忙照顾家里。”张英说起日后的日子信心十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快看上面的数字,最后那行。”张英将一本存折拿给笔者,催促我们赶紧看,“以前一个月还没结束,存折上就没钱了,靠借钱维持生活,现在还清了欠款,上面还点小存款了”。这本存折上的数字变化记录了张英一家摆脱贫困的经历。

说话间,时间已经到了下午晚饭时间,张英带我们往楼下走去,走到一座儿童滑梯旁边,右边的房子门头上写着“四点半”学校,左边的屋子门头上写有“老年活动中心”。

“石晨媛,收拾书包回家吃饭。”张英走进右边的房间,拍了拍一个正在专心做作业的小女孩肩膀,女孩就收拾起书包和张英一起出来了。

石晨媛是张英的大女儿,是一年前还得跋山涉水出门上幼儿园的小姑娘,现在就在社区对面的四完小上一年级,“四点半”学校是石晨媛放学最爱来的地方。

“大姑娘放学就和同学在这里写写作业,不会做的还有志愿者老师帮他们讲讲题,周末也爱来这里看看课外书,有时候还会把书借回家里,给她爷爷奶奶念念里面的好玩故事。”正说着,石晨媛从老年活动中心搀扶着一位老人走了出来。

“这是孩子她姥爷(外公),老人经常与社区其他老人到老年活动中心看看电视、打打棋牌,认识了很多老人朋友,家里老人我也不用担心了。”张英介绍着。

老人拉着小孩的手,脸里有说有笑的往家里的方向走去。

吃完饭,张英一家人散步走到一片田土地,上面农作物品类繁多,茄子、黄瓜、豆角、玉米等长势喜人。

“张英,我看你地里的辣椒都快熟透了,你准备啥时来打(采摘)呀。”说话的是张英的邻居王香香,她是来自怒溪镇麻阳溪村的搬迁户,一边和张英打着招呼,一边继续在田里松土、除草、施肥,干得不亦乐乎。

“今年4月份,我分到一块约15平方米“微田园”,种上自己菜园子,蔬菜已经够全家吃,有时吃不完还送给领居、朋友。”

“离开老家啥都好,就是惦记着村里那点地,政府分得土地就像及时雨,不仅解决了我们庄稼人对土地的依恋,更满足了我们对新鲜蔬菜的需求。”张英说她从心里感激今天的好日子。

像张英、王香香一样,社区享受“微田园”政策红利的群众还有1642户,总共划分土地50余亩,确保有需求的搬迁户每户至少分配15平方米以上。

江口县有搬迁户3513户14873人,其中贫困户2834户11922人,张英是其中的一员,她的故事是搬迁群众摆脱贫困迈向新生活的缩影。

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施以来,江口县紧紧围绕健全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做实“六个优先”,坚持县委一盘棋、干群一条心,促进搬迁群众更快从农民转变成市民,从“稳得住”向“有就业、能致富”转变。如今,搬迁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江口易地扶贫搬迁锦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王玥)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