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

2020年07月15日09:16  来源:贵州日报
 

兰定松 刘兴丽 何光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建立和完善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非常重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育,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基础教育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保障和使搬迁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的重要举措。

易地扶贫搬迁教育保障以其良好的教育条件使搬迁群众从劝搬到想搬转变,通过良好的教育资源使搬迁群众阻断教育贫困之路。良好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树立良好生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更快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同时,实现搬迁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层面打消了搬迁群众的顾虑。但是,贵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学校建设资金短缺,办学设施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师资队伍需要加强;部分“留守儿童”易出现心理问题等。笔者根据近年来的蹲点调研,谈一些建议。

加强引领和统筹,在政策及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做好对学校管理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搭建结构合理的校领导班子;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对教师编制测算,采取动态调剂方式,通过特岗选拔、招考录用、县内遴选方式来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继续推进对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投入力度,明确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办学基础设施,切实履行县级政府职责,落实易地扶贫基础教育县级财政投入主体责任。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构建好学校三大支柱,即具有前瞻性的校长及班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良的校园文化传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应在全县范围公开遴选能力强、水平高的校长,从优配齐校级班子,加大对学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经费投入,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提升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办学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提升教书育人本领,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教师队伍,引进外来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通过外派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营造教研氛围,全面提升学校教研水平;创设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打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阵地。

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室。对因隔代监护或父母离异等情况导致学生或多或少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档立卡,对搬迁学生不适应等情况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家长走访、与学生谈心交流等进行心理辅导,引领老师、学校、爱心团队、社会进行综合性的关爱,促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在关爱和引导中健康成长。

利用媒体扩大宣传。唤起社会爱心团队、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搭建帮扶平台,有序引进爱心捐赠的物资,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关爱。

同时,紧紧抓住地方本科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工作契机,充分发挥高校领办作用和资源,实现在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学生管理、课题申报等方面有提升。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办学直接关系到如何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定住、防返贫”的征程中,实现优质教育与易地扶贫搬迁的良好互动。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