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城镇 农民变市民

——玉屏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0年07月06日10:03  来源:贵州日报
 

太阳西斜,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7个学生放学后齐聚群众服务中心,经典诵读、辅导作业、安全知识、思想道德教育……

“平时要工作,不能时时刻刻带小孩。在这里,小孩可以多学点知识,我们很放心。”搬迁群众吴敏说,安置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孩子读书省心,大人工作舒心,老人看病不操心,一家人很幸福。

截至目前,玉屏完成搬迁对象1461户6207人。搬迁工作重心从“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如何写好玉屏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玉屏需要攻克的另一道难题。

改变环境 换种生活方式

“以前,跑风漏雨的老木屋睡觉都不踏实,担心突然塌了,哪能和现在的新房比!”田坪镇杨柳新区居民付功树看着自家的三层小洋楼,开心地说,搬迁后,每天种种菜、养养画眉鸟,日子过得很舒服。

付功树的老家在丙溪村芭蕉坪组,是典型的沙土地,每逢雨季,极易发生积水、塌方和滑坡。过去,每当大雨来临,付功树便拿上手锣,从组头敲到组尾,挨家挨户提醒大家出门躲雨。长久以来,村民们梦想有一天能离开这个灾难频发的地方。

2016年,玉屏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2017年12月,芭蕉坪组村民搬出大山,住进云起小镇。

为更好服务搬迁群众,云起小镇配套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和幼儿园,杨柳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此基础上,还配套建设玉屏第二人民医院、九阳广场、乡愁馆等设施,同时,简化学校、幼儿园转学办理手续,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问题,有效提高搬迁群众生活质量。

为帮助搬迁群众早日适应新身份,玉屏9个移民安置点设立8个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服务中心,在搬迁点每栋楼选举1名楼长,9个搬迁点共97名楼长,实行动态管理,一周一走访、一月一更新,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出现一人、登记一人、帮扶一人”,做好移民后续精准服务。

稳定就业 生活有新希望

“我是残疾人,在外面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在家种地,生活苦,搬到这里后,不仅住进新房,还能找到工作,真是太好了。”文愿然从小右脚肢体残疾,从玉屏新店镇朝阳村文家组搬到康华社区后,又找到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他很高兴,一家人的新生活顿时充满希望。

“目前,共提供22个岗位,但报名人数远远超过岗位需求。”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保洁员是公益岗位,主要是为无一技之长的中老年群众解决生计问题,同时,还有“微工厂”为更多搬迁户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60岁的姚茂莲是小区“微工厂”扶贫车间组装工人,说起在家门口上班,姚茂莲赞不绝口:“国家政策好,把厂建到安置点附近,在厂里上班,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减轻子女负担。”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玉屏利用安置点人员居住集中的优势,引进微小企业入驻安置点,为搬迁群众创造就业平台。目前,玉屏安置点共有4个扶贫车间,后期将根据每个安置点的人口规模继续组织引进企业入驻,帮助搬迁户实现就业。

精准服务 群众生活更安心

一场太阳雨,云起小镇山里山外一派生机。搬迁户付功树走进自家“微菜园”,看到半个月前撒下的玉米种子,现在已经长出玉米苗,高兴地说,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突然离开,就像跟老朋友忽然断了联系,心里总是挂念。

今年4月30日,为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的愿景,丙溪村“微菜园”顺利落地。丙溪村活动室旁,近11亩土地被划分为119块“小菜园”,每块面积约65平方米,满足小镇内有耕作需求的家庭。

“以‘新市民·追梦桥’为契机,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既有资源规划设置‘微菜园’,促进搬迁群众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家园、新生活。”丙溪村党支部书记夏文标说。

为衔接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的转换,玉屏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求,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多点发力,搭“五桥”、建“五家”,纵深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体系建设,全力服务安置点职工、青年、妇女儿童等,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进一步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树立自我勤劳致富意识,确保搬迁群众“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截至目前,玉屏完成搬迁对象1461户6207人。(付加娣)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