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產業鏈40萬畝水城刺梨身價倍增

本報訊(記者 謝勇勇)近日,水城區野鐘鄉發射村村民鄧集文一家老小忙了起來,隨著7畝地的刺梨漸漸金黃,他們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採摘季。“今年是第7個年頭挂果,我們一直小心管護,現在看產量是不錯的,第一天我們就採收2000多斤,收入超6000元。”鄧集文說。
自2014年六盤水實施“3155工程”推進刺梨產業規模化實施以來,刺梨成為水城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之一,通過全產業鏈打造、全要素鏈結合、全利益鏈聯結,讓“優勢資源”轉化為“優勢產業”。
如今,水城區刺梨種植面積40.3萬畝,涉及25個鄉(鎮、街道)96個村(居),覆蓋農戶3.7萬戶16.2萬人,目前已挂果面積20萬畝,預計“十四五”期末,全區將建成刺梨產業“千斤園”(畝產量1000斤的種植基地)12萬畝,2021年預計實現銷售額1.5億元。
在野鐘鄉發射村收購點,記者看到,果農們正在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刺梨收購員的指導下分揀、裝筐、裝車、結算,拿到了一沓沓鈔票的果農們臉上挂滿笑容。“我們已經收購了近100噸刺梨。”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收購員說。
相鄰的營盤鄉紅德村收購點,一大早就能看到堆積如山的刺梨,這些刺梨顆粒飽滿、色澤金黃散發著陣陣濃郁的果香。
紅德村有305戶1342人種植刺梨,種植面積2068.66畝,目前已銷售刺梨15.51噸。“家裡種了16畝刺梨,今年初挂果,預計能採收1000余斤,銷售收入3500元左右。”村民呂元琴說。
“這些刺梨進入加工廠后,將被加工成刺梨原汁、刺梨果汁等產品,許多消費者看好刺梨的營養和保健功效,銷售渠道很暢通。”貴州初好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收購員說。
據介紹,根據圍繞“四新”主攻“四化”部署,負責水城區刺梨收購、加工、銷售的初好公司在全區成立了26個收購小組、3個流動組,採取上門收購的方式,確保刺梨“顆粒歸倉”。
“今年,水城區約產出1.5萬噸的刺梨鮮果,公司以3元一斤的價格保底收購。目前,我們已組織了運輸車輛、收購隊伍,對26個收購點全覆蓋,刺梨從採摘到工廠加工不超過24小時,即收即榨,確保產品質量。”初好公司總經理錢品說。
專注一個產業,做好一項事業。初好公司計劃在現有7條12萬噸/年的生產線的基礎上,今年將增加1條氣泡水飲料生產線和刺梨干果切片生產線。同時,還將把好市場“方向盤”全力拓寬銷售渠道,力爭到2022年實現銷售額超3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