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畢節納雍:海子壩區活水來 澆開群眾致富花

2021年08月12日13:3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初秋,四面環山的納雍縣陽長鎮海子壩魚肥蝦壯,蜿蜒流淌的海子小河將連綿150畝的魚(蝦)塘一分為二,清澈的河水與兩岸碧綠的水塘交相呼應,四面青山倒影塘中,構成一幅清新優美的山水畫。

“海子”泛指高原湖泊,海子壩曾經就是湖泊。它連著海子社區和海摩社區,一條小河穿過其間,一湖碧水猶如一面鏡子,映照著四周的湖畔人家。隻可惜,后來的海子壩成了“干壩”。

採摘木耳。

“當時,大家認為增加土地就能增加糧食,短短幾年時間,大塘就被放干,成為了農田。”提及海子壩湖碧水清的場景,海子社區居民朱德貴仍記憶猶新,“那些年,我們冬天滑冰,夏天捉魚摸蝦,還能游泳。”

海子人到底為舍本逐末的索取買了單,青山綠水沒有了,靠天吃飯的日子越來越多。“海子大塘放干后,多處地方常年積水,第一年種庄稼時還好,以后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海子社區居委會主任趙才品回憶。

村民在塘邊捕魚。

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陽長鎮通過社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引導當地群眾堵水還“海”,養起了魚蝦,“海子”再度名符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給了很大啟發,我們通過黨員大會、院壩會、板凳會等方式深入宣傳,讓群眾一致達成還原生態的發展模式。”趙才品說。

2019年6月,海子打響壩區建設第一槍,以社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在壩區邊緣種植黑木耳,在核心區域堵水還湖,養殖小龍蝦、黃辣丁、稻田魚。“當時共流轉土地150畝,其中60畝養殖黃辣丁、60畝養殖龍蝦、20畝養殖稻花魚,還建了3個鮮活魚塘,生態產業架構初步成型。”陽長鎮副科級干部、海子社區包保領導王正軍介紹。

小朋友體驗摘木耳。

發展觀變了,產業轉型了,收入增加了,山村更靚了。海摩社區居民汪雲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產業轉型他叫得最響、做得最多,僅他一人,就流轉了60畝水田養魚喂蝦,並成立了海摩社區現代生態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我們養殖的小龍蝦和魚品質都不錯,很好賣,客戶都是慕名而來。”汪雲介紹,當前,合作社年產魚蝦10000多斤,收入30多萬元左右。

一度名不符實的海子,綠水青山回來了,群眾日子隨之日新月異。“目前,我們的木耳產業及水產品發展為當地群眾帶來8868次的務工機會,群眾的收入得到很大提升。2020年,整個壩子的群眾平均收入達12687元。”談及群眾生活的改變,王正軍滿臉欣慰。(圖/文 楊英、 張應旭、李龍舉)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