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朝剛: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實干家”

6月28日,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銅仁市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黨支部書記冷朝剛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載譽而歸,他牢記初心、一心為民的赤子情懷和事跡,得到當地父老鄉親的一致贊許。
“這個榮譽不屬於我個人,我只是有幸代表優秀黨員去領取。”冷朝剛表示,榮譽越大,壓力也越大,責任更大。
58歲的冷朝剛,擁有22年的基層工作經驗。1978年,初中畢業后,因家庭貧困,缺勞動力,他被迫放棄學業,回家幫忙掙工分。
冷朝剛:增收路子多了,群眾的日子才能越過越紅火。
1979年,國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冷朝剛家分到了10多畝地。此后10余年,冷朝剛靠這10多畝地種玉米,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靠種包谷紅苕,永遠也別想過上好日子。”冷朝剛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窮則思變,冷朝剛不甘心過一輩子的窮日子,他不斷尋找發家致富的路子。
1993年,冷朝剛在家中開辦雜貨鋪、收購農產品、銷售農用物資等,一年收入達10余萬元,是村裡最富有的家庭。
而當時的青杠壩,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干旱缺水。種水稻沒收成,種玉米產量低。勤勤懇懇耕耘一年,大多數家庭依舊吃不飽飯,穿不暖衣。
因此,村民們自己編了一則順口溜: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苕拌飯酸菜下。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冷朝剛說,祖父曾經是村支書,父親也是政府的干部,作為青杠壩人,自己更應接過祖、父兩代人的接力棒,帶領父老鄉親闖出一條新路,完成他們的遺願。
1999年,冷朝剛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他毅然放棄生意,全身心帶領村民謀致富路。
冷朝剛(中)帶領村民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為青杠壩村贏得第一桶金。
同年,他拿出自家的積蓄搞起了20畝西瓜種植實驗基地。當時西瓜畝產值達4000元,總產值達8萬元。村民們投來羨慕的眼光,冷朝剛也趁熱打鐵,組織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動員,成功讓10多戶村民發展起了“西瓜+大蒜”的輪作農作物經濟。
隨后,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參與進來,村裡從單一的“西瓜+大蒜”模式,發展為“西瓜+大蒜”“西瓜+辣椒”輪作、套種等模式。到2006年,種植規模達400多畝,大伙的收入也越來越高,對他的認可也進一步提升。
2004年4月30日,冷朝剛站在黨旗下宣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后他便挑起村支書的重擔。他暗下決心:“作為一名黨員,不能隻顧小家,隻計個人利益,必須用全部心思和精力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2008年,冷朝剛帶領村委會在隔壁的江口村租下400多畝土地,又發展了茄子、豇豆等蔬菜產業。
2013年,思劍高速從青杠壩擦肩而過,雖沒佔到“便宜”,但也給該村創造了一個好機會。當時,很多路段需要大量填方,而工程內的土石不夠用,必須得從工程外的村寨挖土石填用。
但很多村土地要價高,條件要求多。冷朝剛知道后,主動找上門提出青杠壩村願意免費讓出一塊荒坡給施工方取土石,但用完后必須平場並歸還給村裡。
2014年,村委會將廢棄、平場的石場統一規劃后,優惠賣給本村群眾,作為建房用地。而賣得的100多萬元,又拿來作為村裡集中建房的資金。此后,村裡大多數村民住上了漂亮的新房。
2018年,冷朝剛又帶領村民修建了森林山庄和環山公路,搞起第三產業,平時每天至少都有七八十名游客前來參觀旅游,每到周末、節假日或寒暑假,更是一桌難求。
如今,青杠壩村從2004年的人均年收入600元,增加到人均年收入1.85萬元,17年整整翻了30多倍。
“隻有不忘初心,才能砥礪前行。”冷朝剛說,近年來,青杠壩村在不斷發展大蒜、辣椒、肉牛產業過程中,利用早期原始資本,修建了大蒜、辣椒加工廠和紙廠,不僅解決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難題,也成功實現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的轉型和跨越。(圖/文 周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