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
“中醫人”的扶貧處方
——瓮安縣猴場鎮宋家寨村扶貧干部萬坤鏡

我叫萬坤鏡,是瓮安縣中醫院的一名普通中醫師。2016年4月,我主動請纓,提出申請來到了單位幫扶村——瓮安縣猴場鎮宋家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2017年9月,隨著縣委政府一聲號令,正式吹響了瓮安縣向決勝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的沖鋒號。對我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作為第一書記,在工作隊長的指揮下,帶著隊友們不停地在泥濘的道路上奔波﹔不停地穿梭在農戶家中,摸底數、統信息、搞危改、解糾紛、化矛盾﹔不停地忙碌在田間地頭,量土地、搶修路、拉水管、迎豐收﹔夜間,臨近凌晨,還在埋頭錄數據、畫草圖、建台賬。這樣忙碌的場面繪制出了一幅幅感人的畫卷。
宋錫志是宋家寨村關茶平組的貧困戶,家中住房還是土坯房。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非常適合他家,但因為他家思想觀念落后,非常排斥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一味地守著那棟破舊的土坯房,不願意離開。為此,我曾“三顧茅廬”進行宣傳和勸解,每一次上門,吃閉門羹都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我身懷五個多月的身孕去到他家,女主人遠遠看到我來了毫不留情的關上大門,我隔著大門,拉大嗓門,苦口婆心地進行勸解了近一個小時,回復我的是一片寂靜,但是我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我苦思冥想,決定扭轉方向,動員他家利用現有的危房改造政策在原地新建房屋,但他家卻因種種原因拒人於千裡之外。一年多來,他家的門檻被我跨過無數次,我也苦口婆心勸解了無數次,換來的結果也是一次次的拒絕,一次次的失望而回。
2018年3月,我在與他家交流的時候偶然得知他家兒子生病了,礙於貧困卻遲遲未去醫治,我便熱心地聯系“娘家人”,動用一切資源,開設綠色通道為他提供診療服務,並想方設法為他解決醫藥費用及看病的往返路費,這時,宋錫志家一家人的眉頭舒展開來了。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3月15日,他主動提出來修建房屋,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看著他家的新房已經起來了,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這樣的故事有太多太多……
看著現在的宋家寨村,房屋變得漂亮了,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路上還裝上了路燈,自來水也接進家了,貧困戶的就業有了門路,生活有了保障......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要用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定義,扛起“為人民服務”這面永不倒的旗幟,為實現全民小康的宏偉目標而貢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
如今,脫貧攻堅取得勝利,鄉村振興工作還在我們的肩上,為此,我們不能為了昨天的成績而驕傲,我們要把成績化作為前進的動力,繼續以網格模式加大宣傳黨的各項惠農惠民政策,用心用情幫助為民辦事,激發群眾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貢獻出我們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