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房屋、修建硬化路、安裝自來水……政府為我們做了很多。”初冬,石阡縣坪地場鄉仡佬族侗族鄉岩頂寨村,涂當華指著牆上被填得滿滿當當的“四卡合一”(脫貧政策明白卡、貧困戶基本信息卡、貧困戶收益卡、幫扶工作記錄卡)公示牌說:“趕上好時代,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
位於坪地場鄉東北部的岩頂寨村,轄8個村民組298戶1131人,其中仡佬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佔90%以上。受交通、水資源等因素制約,2014年,岩頂寨村貧困發生率34.9%,屬一類貧困村。
“把政策、項目、人才等資源向民族地區傾斜,切實提高少數民族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銅仁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方門照說,按照“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要求,銅仁市聚焦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困難,用足用活用好黨的民族政策。
岩頂寨村是銅仁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定點幫扶的4個村之一,為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該單位在選派干部駐村幫扶的同時,先后協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和蘇州市、大連民族大學幫扶資金100余萬元,用於4個幫扶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現4個貧困村均已出列。
地處武陵山區的銅仁市,聚居著漢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70.45%。
黨的十八大以來,銅仁市高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旗幟,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工作目標,立足區域特點和資源優勢,著力強化三個傾斜,“輸血”和“造血”並重,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任務。
——政策扶持向民族地區傾斜。銅仁市以4個民族自治縣和38個民族鄉為主陣地,加大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資金保障、金融支持、行政審批等方面的傾斜力度,激發貧困群眾創造力。
銅仁市為民族地區發展爭取到總規模500億元的中國銅仁武陵山扶貧投資發展基金﹔為助推印江自治縣、沿河自治縣2個全國重點生態功能縣發展,下放民族地區基本建設項目的投資審批權限﹔加大民族地區金融支持力度,開發“精扶貸”金融產品,惠及精准扶貧對象。
——項目資金向民族地區傾斜。銅仁市著力推進民族地區交通網、水利網、能源網等“發展七張網”和社保、醫保、低保“民生三張網”建設,大力推進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優化民族地區發展環境。
銅仁市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升農村發展能力、擴大民族地區政策受惠面的重要手段,優先安排實施鬆桃、玉屏、印江等自治縣國道和省道提級改造項目149公裡,投入自治縣水利資金達59.4億元﹔同時將“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作為工作著力點,投入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少數民族貧困戶財政扶貧資金約6.3億元,讓少數民族群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人才培養向民族地區傾斜。銅仁市通過大力選拔使用基層少數民族干部,選派優秀少數民族干部到各地挂職鍛煉、培訓等方式,為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
銅仁市深植貧困地區發展后勁,在組織公務員初任培訓、科級干部任職培訓、東西部對口培訓等累計2771人培訓中,少數民族干部佔比達88.09%﹔抓住國家民委派大連民族大學聯絡員對口幫扶契機,在大連民族大學舉辦產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現代農業等專題培訓班30余個,培訓基層少數民族干部2000余人。
讓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銅仁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持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黨和國家民族政策貫徹落實,助推民族地區高質量脫貧攻堅。
目前,銅仁市包括鬆桃、玉屏、印江、沿河4個自治縣在內的所有區縣已實現脫貧摘帽,該市38個民族鄉全部實現出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江佳佳 通訊員 楊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