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民政部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算賬是檢驗脫貧攻堅成效的好方法:既算收入賬、也算支出賬,既算眼前賬、也算長遠賬,既算貧困地區的大賬、也算家家戶戶的小賬。掰開了揉碎了一筆筆算仔細,哪條路啥經驗一件件理清楚,脫貧了的是怎麼脫的貧?脫貧以后該怎麼防返貧?本版今起推出“傾聽·算算脫貧賬”系列報道,同讀者一起翻開賬本,“數”說脫貧攻堅成果。
——編 者
貴州曾有句老話:納威赫,去不得。
為啥“去不得”?地處貴州畢節的納雍、威寧、赫章3縣,群山連綿,溝壑縱橫,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一直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但現在,這個說法要過時了。
住進新樓房,就業有門路,上學不用愁……苗族貧困戶龍忠英未曾想到,搬出大山,生活竟然這麼有奔頭。
住房寬敞了——
從60平方米的磚瓦房到120平方米的樓房
龍忠英的老家在納雍縣昆寨鄉治溝村,所在的村民組有110多戶,其中80多戶是貧困戶。
趁著結婚,住了幾十年的土牆房,被翻修成了磚瓦房,足足有60平方米。在周邊寨子裡,這個條件已然不差。可是,對6口之家而言,仍顯得有些擁擠。
“總共才3間房,全是拉通的,中間是堂屋,另兩間是做飯、睡覺的地兒。”白天還算寬敞,到了晚上,龍忠英帶著4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想翻個身都難,“沒有廁所,晚上起夜,隻能到外頭找地方解決。”龍忠英最怕的還是下雨天。“沒裝玻璃,隻能用破床單擋一下窗戶,雨一大,就會往裡面漏水。”
2016年,納雍正式啟動易地扶貧搬遷,2017年初,龍忠英把搬遷申請交到了村裡。走完審核、上報、公示等程序后,根據一口人20平方米的搬遷政策,2018年下半年,龍忠英一家搬進縣城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區,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樓房。
走進龍忠英家寬敞明亮的客廳,牆上挂著的一幅新舊房屋對比圖很是顯眼。跟以前的3間小屋相比,“這兒有4個臥室,兩個衛生間,還有單獨的廚房。”龍忠英連連重復,“還是國家政策好,現在太幸福了。”
社區黨支部書記尚顯軍介紹,整個白水河社區,共有41棟2411套安置房。2017年開始搬遷,2019年底全部完成入住,共有9767人,覆蓋全縣所有鄉鎮。
收入增加了——
從剩不下錢到每個月存下1000多元
曾經,大山裡的日子,讓人很難看到希望。
“兩畝石旮旯地,勉強種些玉米、土豆,不然就得撂荒。”說起以前的苦日子,龍忠英給記者算了筆賬:這兩畝地,一年隻能收一季,到頭來,土豆有1000斤,玉米300多斤﹔為了來年繼續種,土豆要留100多斤種,玉米則要10多斤,剩下的有時還不夠吃,根本沒見過錢。
不僅產出沒多少,每年還得往裡搭。“忙活這點地,從種到收,算上中間的翻土、除草,有60多天得待在地裡。”除了人工,龍忠英還得往裡投錢,“每年要花300多塊,買上兩袋復合肥,要不更種不出啥。”
因為孩子小,交通不便,龍忠英的丈夫也很少能出遠門,隻好在周邊打零工。
“鄰裡蓋房子、修房子,他就過去幫忙,一天掙100多塊。這些活兒也不是見天都有,得看運氣。滿打滿算,一年頂多有兩個月。”算下來,龍忠英家裡一年的收入,還不足7000元。
到了冬天,還得花1000多元買煤取暖,再刨去其他開支,一年到頭很難剩下錢。由於收入少,不穩定,龍忠英一家隻能吃低保,每人每月領400元補貼。
這種緊巴的日子,直到搬出大山才有了根本轉變。
搬進縣城,用錢的地方更多了,連吃口菜都得買,龍忠英反而一點不擔心。今年5月,社區安排龍忠英的丈夫和其他貧困勞動力一起到南京務工,包吃包住,一個月能拿5000多元。龍忠英也沒閑著,為方便照顧孩子,自己在社區做保潔,一天打掃兩遍樓道,每個月也有600元錢。
“光是生活費,一個月都不止1000元,花銷的確大。但現在掙得也多,每個月還能存1000元以上咧,不再月月光!”龍忠英盤算著,等孩子再大些,爭取到扶貧車間工作,那時一個月少說也有2000元,日子肯定會更好。
上學方便了——
從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隻需10分鐘
搬出大山前,到村裡晴天是石頭路,雨天是泥巴路,龍忠英跟孩子沒少吃苦,“自己到村裡趕場,走快點,一個來回也得兩個多小時,更何況孩子。”
“早上6點一過,孩子就得出門,步行個把小時,下午5點多才回家,鞋子、褲子天天沾著泥。”盡管村裡小學到家裡的實際距離不超過8公裡,但龍忠英總會牽挂一整天。
到了冬天,天亮得晚,龍忠英就打著手電,陪孩子走一段。“小學還能應付,以后初中、高中咋辦?總不能一直讓他們待在山裡,還是得到外面看看。”
這些煩惱,隨著易地扶貧搬遷而煙消雲散。
“社區周邊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出門就是硬化路,大概10分鐘就能走到。”少了件揪心事兒,龍忠英特別滿足,“你看,上個學期老大還拿了獎。”順著她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離沙發不遠的牆上,貼著一張獎狀,格外醒目。
上學難的問題解決了,資助政策也沒落下。“根據政策要求,貧困家庭的學生,每年都享有一定補貼。”尚顯軍介紹。
“4個孩子,最大的上小學三年級,最小的剛上幼兒園,都有一年500元的補貼。”說起這項補貼政策,龍忠英很驚喜。
煩惱少了,日子順了,生活方式也在變。現在一到晚上,吃過飯沒啥事,龍忠英就帶著孩子,到樓下的文化廣場遛遛彎,“老家沒路燈,晚上出門得打手電,不然就是一腳泥,哪還有唱歌跳舞的。”龍忠英心想,幸福的日子還在后頭咧!
本版制圖:蔡華偉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8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