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人力資源基礎

——正安創辦181所“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破解人才瓶頸成效顯著(上)

2020年11月26日08:19  來源:貴州日報
 

產業興旺需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生態宜居需要培養一批綠色農業領路人,鄉風文明需要樹立一批道德楷模和平民英雄,治理有效需要孕育一支堅強有力的村級隊伍,生活富裕需要涌現一批具有新時代特征的致富帶頭人。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正安縣堅持問題導向和求解思維,通過深入調研,探索實施興辦了“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

“從2018年8月至今,全縣先后創辦181所‘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成功打造了570個產業實踐基地,讓群眾成為農村產業革命的推動者、受益者,使貧困戶、村集體和龍頭企業凝結成為利益共同體,形成了一股青年農民返鄉就業創業的熱潮。如今,已有數萬名返鄉青年農民成為脫貧攻堅的參與者。由此,極大地提高了鄉村人才的數量與質量,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正安縣委書記鄧兆桃,在談及該縣通過創辦“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制約時底氣十足。

正安縣“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緣於群眾的首創。

“2018年初,新州鎮老城村黨支部邀請縣、鄉農技專家到現場指導群眾種植白茶,受到全村群眾熱烈歡迎。於是,專家們便開始主動對點聯系該村扶貧產業,精准匹配致富能人,共同推進產業發展,這些專家就是‘導師’。”正安縣委組織部部長王蘭說。

看到群眾的熱情和期盼,正安有了信心,並舉一反三,破題研究以“導師制”為基礎,以破解農村“空心化”難題為目標,探索建設“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以此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鄉村振興工作。

“‘新青校’的創辦既然是緣於農民群眾的意願和首創,那麼就要扎實做好研究,把好事辦好。”鄧兆桃認為,要把“新青校”定位為新時代引領產業革命、培養后備人才、強化基層黨建的重要抓手,將產業發展作為學校實訓內容,將產業基地建成學校的實踐基地。

對此,正安縣制定了嚴格的“新青校”建設標准,著力強化政策設計。據了解,該縣先后出台了“新青校”實施方案以及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對如何建設、如何運行進行詳細規定。

2018年以來,該縣借力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夏秋攻勢”“冬季會戰”,按照“一個理論教學點、若干實踐基地”的學校構架,通過召開現場觀摩會,大力推動20所鎮級總校、161所村級分校以及相應實踐基地的建設。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將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積極爭取龍頭企業支持,形成政府主導、項目支撐、分級負擔、多方籌資的投入機制,使學校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形成了正向推進的態勢。

與此同時,該縣在創建過程中還不斷健全倒逼機制。建立目標清單,要求每所學校每年至少發展3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5名村級后備人才。對照目標清單,於年底組成調研評估組,就工作成效逐一驗收過關。對工作滯后的鄉鎮、村黨組織實行駐點整改、逐個過關,有力推動了學校的規范化建設和常態化運作。

在“導師”的遴選方面,該縣堅持“政治強、本領強”原則,建好用好“導師庫”。重點從黨政干部、黨校教師、離退休干部中選聘思政導師,從農業專家、技術骨干、農村致富能人中選聘產業導師,共聘用縣鄉村三級“導師”1364名。

為確保方向不偏,先后以“什麼是新青校”“為何要興辦新青校”“如何興辦好新青校”為主題,定期組織開展培訓,讓“新晉導師”首先清楚“新青校”的戰略定位,進一步明晰教學思路、提升教學質效。

為加強“導師”的動態跟蹤管理,該縣組織部門定期對“導師”教學情況、作用發揮等進行評價。對綜合評價較差、群眾滿意度低的進行淘汰,退出“導師”隊伍。堅持激勵與約束相結合,出台了激勵“新青校”導師干事創業的若干措施,同時,每學年年底評選20%的先進“導師”進行宣傳激勵,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並選派外出參觀學習。

“香蔥產業1畝的年產值可以達到3萬元以上,農戶種植香蔥,比發展其他產業收入高。‘新青校’興辦以后,我被聘請為產業導師,帶領大家一起發展香蔥產業。現在,我們村有50余戶、全鄉有300余戶農戶種植香蔥,產業規模做大,名氣逐漸打響,市場打開了,我也從中獲益頗多。”謝壩鄉上關村產業導師李進在“新青校”傳授香蔥種植技術。

一直參與“新青校”創辦的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蒲立軍告訴記者,為了突出教學方向,他們根據農時農事進行科學安排,堅持分類施教、注重實效,為農民群眾設置“基礎班”,著重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強化其致富本領、內生動力、感恩意識﹔為鄉村青年設置“青年班”,把加強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同時著力提升帶富能力﹔為村干部建立“提升班”,幫助解放思想、培訓政策,提升履職能力。

概括起來,“新青校”的教學主要體現在突出技術服務、政治吸納和人才儲備這三大特點。

開發了《白茶產業管理》《方竹種植技術》等特色教材,實行“導師”聯系制度,每名“導師”聯系指導5至20名學員,同時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做到“學做一體”“產教結合”。按照每期培訓班學制一年的要求,對累計集中參訓時間在2周以上的學員,組織結業考試、頒發學習証書。

堅持技能培訓與思想教育“兩手抓”,通過講“短、小、微”的身邊故事,說“生、鮮、活”的鄉間俚語,使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廣大群眾明白“惠”在何處,知曉“恩”從何來。針對重點培育對象,指定專人定期幫教,促使其思想上提前入黨,對條件成熟的及時向黨組織推薦,推動“新青校”成為加強黨建的重要陣地。

實行“先校后村”定崗定責鍛煉制,對政治素質好、綜合能力強的學員,擇優選派到村任職,是黨員的任命為支書助理,不是黨員的任命為村主任助理、村民組組長。通過設台階、交任務、壓擔子,鼓勵他們參與村級事務,培養后備人才。

“去年我務工回鄉,發現村裡人都開始養蜂,在‘新青校’導師包遠明的帶領下,也開始學著養,到今年已發展到了70箱蜜蜂,賺了11萬元。在‘新青校’,我不但發展了產業,還光榮地入了黨,現在還成為了村裡的后備人才。”安場鎮自強村自立組學員顧藝高激動地說。

近日,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兩年來,“新青校”在正安縣迅速建立運行,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導師”為學員傳授技術的場景,該縣基層黨組織在創新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目前,正安縣“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先后培訓農民18萬余人(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700余名,培育村級后備人才640名,並以此為載體成立了“黨員扶志宣講團”154支、“黨員義務調解隊”265支,為116個村制定了村規民約。

“新青校”的探索實踐,讓農村有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2019年,正安縣“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這一基層黨建新載體獲得了全國人才工作創新案例獎。(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 潘樹濤)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