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建成教育強國”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客觀上要求在省域層面加快推進建設“教育強省”步伐。貴州建設“特色教育強省”,要把握黨的領導和自主辦學、省域特色和教育底色、整體推進與試點先行、政府引導和學校主導、教育公平和典型帶動等五個關系。
把握黨的領導和自主辦學的關系。要把黨的領導貫穿於教育強省全過程。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在任何時候隻能加強不能放鬆。要發揮各級黨組織在學校改革發展中的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充分利用議大事、謀大事、干大事的優勢,確保學校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學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黨組織要積極為校長辦學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和廣泛的思想基礎,將教職員工的思想意識統一起來,落實學校黨組織制定的辦學方略,引導教職員工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善於化解學校改革發展中引發的矛盾,做好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校長要自覺服從黨組織領導。校長要帶頭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既要自覺服從於黨組織的集中統一領導,又要積極主動地探索特色辦學的方法路徑。對於黨組織書記、校長“一肩挑”的學校領導者而言,要明晰黨組織書記和校長的職責內涵和權力邊界,有效發揮黨組織會議和校長辦公會的不同決策機制作用,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不能越俎代庖、混淆界限。
把握省域特色和教育底色的關系。各級各類學校要堅守教育底色,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凝練出符合學校實際的教育特色,而不能陷入孤芳自賞、脫離實際的泥淖,避免空喊口號、脫離實際的“特色工程”。教育底色源於教育主體對人才培養規律的自覺認同。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各級各類學校的校長,要不斷增強理論修養,掌握並運用人才培養規律,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教育管理者要善於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活動,在細微處、無聲中傳播知識的力量、播撒教育的種子,打造鮮明的教育特色。堅守教育底色是形塑教育特色的前提。學校特色的凝練要遵循教育規律、堅守教育底色,必須根植傳統、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符合教育管理的邏輯和人才培養規律。
把握整體推進與試點先行的關系。要充分考慮各級各類學校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在宏觀政策上統籌推進教育強省,在微觀實踐層面開展試點先行。通過試點先行,聚焦不同類型學校需求,促進教育決策的精准性。在試點先行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迭代教育特色,再整體推進。准確把握整體和局部、一般和特殊、整體推進和試點先行的關系,既不能以整體統籌忽略個體差異,又不能以個體特色取代整體節奏。試點先行推進教育工作中,會積累一些工作經驗和教訓,通過總結推廣經驗、反思總結教訓,減少其他學校的改革成本,為整體推進提供鮮活的經驗。
要把握政府引導和學校主導的關系。政府要提高治理效能,充分發揮教育規劃、教育政策等綜合治理效能,強化政策效率。明確國家對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完全投入責任,加大公共財政經費投入力度,提高學校的辦學條件。樹立現代教育管理理念,積極引入第三方教育評估,構建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管辦評分離”機制。學校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任何改革都是改革者在資源約束條件下作出的戰略決策,沒有絕對的資源富足。學校要把特色作為核心競爭力貫穿於管理之中,改變制度慣性、打破利益僵局,主動探索切合自身實際的特色化辦學路徑。
要把握教育公平和典型帶動的關系。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凸顯教育公平。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堅持均衡化、標准化的價值取向,實現城鄉一體化均衡發展,讓城市和農村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充分保障義務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要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典型帶動作用。積極推廣優質學校的典型經驗,有利於薄弱學校借鑒優質學校的有益經驗,形成后發趕超優勢。加強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的聯建互動,實現理念、資源、技能的共享。要補齊薄弱學校的發展短板。需要建立優質師資向薄弱學校流動的激勵機制,加強薄弱學校教師的培養培訓,為薄弱學校補齊短板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本文為年貴州教育改革發展研究重大課題(ZD202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