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金蟾山下的納雍縣羊場鄉大山阻隔,耕地稀少,產業滯后,村民貧困。
“一把石子一把泥,七月包谷二尺一,交通落后出不去,看著遠方干著急。”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群眾,用山歌訴說著辛酸。
如今,隨著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實施,羊場鄉在畢節市委宣傳部四年如一日的傾力幫扶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特色產業風生水起,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十足。
打通發展“腸梗阻”
菜子地村馬家寨村民組,一個坐落在山坳裡的村落。
每逢天氣晴好,74歲的村民組老組長馬國俊就會搬個小板凳坐在自家院門口,看著明晃晃的水泥路蜿蜒過大山埡口。
“過去沒路的日子,苦啊。”馬國俊說,那時買點鹽巴,走最近的路去倮柱趕場,來回要七八個小時。
馬國俊組織群眾集資修路。“全寨20多戶人家,老弱婦孺全上。沒辦法,年輕人得外出掙錢提供資金支持。”
寒來暑往,馬家寨的毛路終於修通了,紅星拖拉機蹦蹦跳跳開進了村子。更讓老馬開心的是,2017年,鄉裡對這條路進行了拓寬硬化,水泥路穿過陡壁,修進寨子。
交通改善讓馬家寨村民組發生了很大變化,家家修起新房子。2016年,畢節市委宣傳部聯系幫扶羊場鄉后,走訪調研發現這裡地處偏遠,大山阻隔,基礎設施欠賬大,光靠通村路無法快速打通發展“腸梗阻”。
“不改善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羊場發展就是空話。”畢節市委宣傳部派到羊場鄉挂職副書記的陳世舉說。
2017年,市委宣傳部協調112個浦發銀行項目落戶羊場,大部分用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項目的實施,一條條明晃晃的水泥路在金蟾大山腳下蜿蜒。如今,300余公裡通組水泥路疏通了羊場的發展“經絡”。9個安全飲水攻堅項目、5個鞏固提升項目、644口小水窖結束了鄉親們背水吃的歷史。電、訊、房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隨著納雍到赫章高速公路建設推進,不久的將來,羊場鄉將搭上高速公路‘發展快車’。”納雍縣人大副主任、羊場鄉黨委書記李勁全說。
特色產業助增收
“好個戈落壩,山高陰雨大﹔鹽巴不得吃,辣子不得下。”這是過去流傳在羊場鄉戈落村的順口溜。
“戈落村如此貧困的原因,就在於沒有像樣的產業。”市委宣傳部派駐戈落村第一書記顧鬆說。
在畢節市委宣傳部積極溝通協調下,佔地100畝的黑木耳種植項目落戶戈落。“小朵的留一下,還會長。”在黑木耳基地務工的村民龍中先說。龍中先拿起一個菌棒,動作麻利地把大朵的黑木耳摘下。“今年,領到務工收入已將近1萬元了。”龍中先說。
“黑木耳種植基地解決了附近20余名群眾務工,截至目前,發出去的工資超過20萬元。”戈落村黨支部書記沈草草說,村裡的黑木耳無污染,品質好。前段時間寄了點到廣州去,現在有好多人打來電話要購買。
對於海拔高、土地瘦的羊場鄉來說,產業選擇是群眾增收的關鍵。市委宣傳部多次把市農科所、牧科所等涉農部門的專家請到羊場鄉考察,為產業發展把脈問診。
在專家的建議下,羊場鄉定下了特色種植養殖的產業發展思路:種植經果林、黑木耳、紫洋芋、中藥材﹔養殖豬、牛、羊、雞、蜜蜂。市委宣傳部幫助聯系協調項目,邀請技術人員開展培訓,組織群眾外出考察學習,助力特色產業發展。
“從羊場的土地資源來說,規模化發展不太現實,那就做特色。”陳世舉說。畢節市委宣傳部幫助鄉平台公司注冊了“雲上金蟾”品牌商標,讓羊場的特色農產品擁有了“身份証”。
在市委宣傳部的傾力幫扶下,羊場鄉逐漸走出了特色產業發展路。截至目前,羊場鄉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養殖土雞20萬羽,肉牛3570頭,生豬8200頭,中蜂1100箱﹔種植刺梨6687畝,黑木耳120畝。
“今年,為加快貧困群眾的脫貧步伐,宣傳部爭取30萬元資金,按照每頭豬補貼1500元的方式,支持200戶貧困戶戶均養殖2頭豬。”陳世舉說。
智志雙扶動力足
走進繁榮村陸家院子組村民吳故冬的家,隻見院裡綠意蔥蘢,屋裡窗明戶淨。“陳書記天天大喇叭喊,不打掃干淨都不好意思了。”吳故冬說。
他口中的陳書記就是陳世舉,兼任繁榮村第一書記。“我第一次到他家,新修的房子沒門窗,家裡橫七豎八擺滿雜物,壩子裡垃圾遍地。”陳世舉對吳故冬說,“我爭取項目把你新家的門窗裝好,但你得把家裡的環境衛生打掃干淨,並且要長期保持。”
很快,吳故冬家裝上了新門窗,吳故冬也遵守諾言把家裡打掃得干干淨淨。
隻有通過智志雙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脫貧攻堅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畢節市委宣傳部組織干部走進群眾家中,和群眾交朋友,認親戚,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鼓起戰勝貧困的信心和決心。
市委宣傳部結合自身優勢,在羊場鄉大力推動“七個起來”(大喇叭響起來、社區公約立起來、各級組織聯起來、培訓機構辦起來、知識搶答賽起來、文化牆建起來、宣傳隊演起來),特別是讓大喇叭響起來,時時在大喇叭裡對群眾開展思想教育。同時結合實際,在羊場探索推進“三個一元”機制,“十戶(護)”聯動機制,推動鄉村環境衛生治理,同時邀請專家、農民講師等到羊場開展技能以及思想教育培訓。
通過一系列措施,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戈落村易家寨組,村民張仕輝的房子最不起眼,舊式的老木屋蓋著小青瓦。“我修不起大房子,但我送出了大學生。”張仕輝話語中滿是自豪。
“駐村干部經常來我家,鼓勵我們堅持送娃娃讀書,幫我們家爭取政策扶持。現在我明白了,孩子讀書有出息,比你留給他萬貫家產強。”張仕輝說。
在戈落村,鄉親們逐漸明白,隻有教育才能真正斬斷窮根。“近4年來全村出了18個大學生呢。”顧鬆說。
“通過智志雙扶,羊場鄉群眾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十足。”李勁全說,羊場鄉和全縣一道,順利通過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檢查。
採訪結束時,我們回望初冬的金蟾大山,五彩斑斕的山坡上,一坡坡花椒樹、李子樹為來年的豐收蓄積能量,綠樹下、山野裡牛羊成群……一幅幅富美圖景在眼前鋪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朝政 張弘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