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暖風陣陣,冬日難得的好天氣。記者沿著蜿蜒盤旋的山間公路進入興仁市波陽鎮新寨村,抬眼可見起伏的山地間成片的青岡樹林漫山生長。
“你看這樹干上的莖葉,陽光一照還會有一些金色光輝,這就是我們的鐵皮石斛了。”在新寨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應福眼裡,這些爬在樹干上的野生鐵皮石斛顯得格外可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於像新寨這樣的山村而言,要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找准自身定位,拿出‘咬定青山’的精神頭來搞發展。”李應福介紹說,新寨村曾是興仁市最為貧困的山村之一,經過數年的努力,該村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
“思路決定出路。經過多次走訪調查,我們發現新寨其實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地方。這裡林地資源豐富,勞動力也不缺,很適合發展高效種植業。”
近年來,新寨村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依托自身優勢,發展起了鐵皮石斛、核桃、脆紅李、老虎姜等經濟作物種植產業,並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產業經營模式。
“要真正改善村民們的生活,還要解決村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問題,特別是鄉親們的用水難題。”李應福說,近年來,新寨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了通組路18.18公裡,實現了串戶路和庭院硬化全覆蓋。更為關鍵的是村民們的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實現了飲水安全全覆蓋。
“現在雖然脫貧摘帽了,但產業基礎不夠扎實、村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等問題仍然存在。”在李應福眼裡,鄉村振興不僅要在改善群眾物質生活上下功夫,還必須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是‘強身’,找准符合文化特點和精神特質的主題文化是‘鑄魂’。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強身與鑄魂我們都要抓好,努力讓新寨成為一個文明、富裕、美麗的地方。”李應福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