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對接東部資源,補齊教育醫療短板,貴州台江——

借好幫扶外力 增強內生動力(一線探民生)

本報記者 萬秀斌 蘇 濱

2020年11月18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貴州台江縣的教育、醫療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得益於當地依托東部扶貧協作資源,聚焦關鍵短板,從資金技術、制度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動全縣教育、醫療實現跨越式發展,為走好脫貧路提供保障。

 

“以前每逢高考,學校門口很難看到家長。家裡有條件的,一般都把孩子送到外地讀書。不管大病小病,一旦生病就想往外跑。現在這些全倒了個個兒!”今年3月,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而當地教育、醫療條件的明顯變化,讓群眾感受很深。

數據也驗証了這一事實:2020年,台江縣高考一本上線人數是2015年的15倍,連續3年高考本科完成率居全州第一﹔台江縣人民醫院門診人次比2015年增長322%,手術例次增長273%。

近年來,台江縣搶抓幫扶機遇,依托東部扶貧協作資源,聚焦關鍵短板,探索實施東西部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由此推動全縣教育、醫療跨越式發展,確保脫貧路上不掉隊。

引進資金技術

提升診療水平

2016年9月,汪四花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來到台江縣人民醫院,以院長的身份駐點幫扶。眼前的縣醫院不僅設施簡陋,醫院人才隊伍也亟待建設。

汪四花沒有泄氣,滿腦子都想著如何改變,“如果沒困難,還要自己來干嗎?一定要讓醫院蛻變重生。”

幫扶的關鍵在於找准病根兒,對症下藥。在對醫院的摸底調研中,汪四花得知,因為缺乏技術、設備,當地群眾都往周邊地區跑,形成了看病難、看病遠、看病貴等問題。“唯一一台設備在五官科,結果底下還墊著塊磚頭,心裡真不是個滋味兒。”

“幸運的是,我們背后有強大的后援支撐。”汪四花所說的,是浙江大學提供的1910萬元以及浙大二院支持的近700萬元幫扶資金,改善設施不再是難題。短短幾年,核磁共振室、消化內鏡中心、心血管介入中心等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縣醫院還建成了遠程會診中心。醫院的診療水平整體上了一個新台階,汪四花期待的變化漸漸顯現。

“之前是不敢治,甚至還治不了。現在不但敢治,還能治好,這是最關鍵的。”汪四花表示,醫院新建23個學科平台,開展新技術、新項目共155項,患者的滿意度明顯提升,“收治病種增加了近五成,日看病量穩定在600多人,是之前的近3倍。”

除了醫療條件的改善,杭州市還積極協調3000萬元資金用於台江縣職校改擴建,同時下撥2200萬元用於建設當地中學,為教育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全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轉變教育理念

強化制度管理

“台江支教去不去?”“多長時間?”“兩年!”“服從安排,我去!”

去年3月的一個晚上,時任杭州電子信息職業學校黨委副書記的張帆,收到領導發來的短信。幾天之后,他帶領一個由6名教師組成的團隊來到台江縣中等職業學校,自己出任校長。

“學會一門技能,實現一人就業、一家脫貧。”剛來學校,聽到格外響亮的口號,張帆開始思考,“技能學習很重要,但學生的發展是首要目標,要讓孩子們未來的路越走越寬廣。”

翻看學校往年的招生數據:2019年之前,每年隻能招到300人左右,超過半數是貧困學生、留守子女,畢業后許多從事簡單勞動……這刺激了張帆,“貧困學生這麼多,學校更有責任幫助他們走出大山。”

他打定主意,先從辦學理念和管理制度入手,走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在培養模式方面,確保文化課與專業技能並重,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招錄時,學生要填報志願,針對升學式就業和技能式就業做選擇,念到高二還有一次選擇機會。”張帆表示,要充分尊重學生意願,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的路。

同時,學校還建立了新的制度體系,從課堂教學到日常生活,實行精細化管理。張帆介紹,嚴格執行教師正常上下班時間,一旦有班級出現教師早退,便認定為教學事故,目前已有7人受到處理。同時定期開展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到杭州職校跟崗培訓,將講課比賽納入常規教學,幫助教師拔節成長。

“去年學校招錄了776人,今年突破了1100人,學生流失率降低到7%,超過九成學生成功升學、就業。”數據的變化映襯著改革的成效,這給了張帆極大的信心,讓他對來年的升學就業有了更多期待。

而在台江縣人民醫院,汪四花也在想盡辦法,將發達地區醫院的先進管理理念嵌入其中。

“醫院是為患者服務的,以前是病人在跑,醫生在等。現在則是病人在等,讓醫生跑起來、機器跑起來。”為落實制度治院,汪四花帶領幫扶團隊一起,完善、修訂近300項制度流程,規范醫務人員醫療行為,提升患者就診體驗。

創新人才培養

提升造血能力

今年9月,帶著厚厚的學習筆記,尹全會結束了浙大二院為期3個月的進修,回到台江縣人民醫院,繼續堅守消化內科。

定期外派醫生進修是汪四花爭取的。“不算幫扶團隊,當地醫生共有80多人,一半沒有醫師資格証,有點能力的就想跳槽,人才流失嚴重。”她覺得,組團式幫扶不單指自己的團隊,還包括背后的支持力量,最終目的是要變輸血為造血,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不僅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多層次培養人才隊伍。為此,汪四花摸索實行導師制,按照一對一的模式幫扶指導。

“醫院長期保持8到12人的幫扶專家,畢竟人手有限,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全員覆蓋。”根據實際情況,汪四花從各科室入手,選拔年輕骨干,再與幫扶專家結對,定期進行雙向考核,以此帶動整個科室的發展。

“最大的好處在於,業務上遇到任何問題,書本裡找不到答案沒關系,有專人協助點撥,診療時也會提供指導意見,像是有雙手在推著自己進步!”外出進修的尹全會是從鄉鎮考上來的,自從有了導師指導,已經逐漸成長為科室的骨干力量。

自2006年至今,台江縣人民醫院已外派193名醫務人員進修培訓,同時共有62名專家駐點幫扶,開展教學講座680余次,將近1.5萬人次受益。

增強本地教師隊伍內生動力,也是教育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証。在台江縣中等職業學校,除了拜師學藝、黔師赴杭等舉措外,學校還引入教育名師、專家進校送課,創建名師工作室,圍繞教師科研成長、教學能力提升等方面給予幫助與指導。

“我們要全力培養教師隊伍,讓大家時刻牢記教育扶貧的重任,這樣孩子才能更好成長。”張帆表示。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8日 第 13 版)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