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中澳教育 合作仍有很大潛力

2020年11月16日08:4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王傳軍《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6日 12版)

澳大利亞“八校聯盟”11日發表聲明,批評澳參議院拒絕接受該聯盟提出的有關“外交關系法案”的修正意見,認為法案將對澳大利亞大學的全球聲譽造成影響。澳政府早前提出了“外交關系法案”,以國家安全為理由,明確指出聯邦政府將對包括高校在內的諸多機構與外國政府簽署的合作協議進行審查,並保留否決的權力。此后包括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在內的澳八大頂尖高校都對此表示關切和質疑,認為法案將一定程度影響澳高校對外開展學術科研交流合作的自由度。記者觀察到,雖然該法案並未明確提出針對某一國家,但不少當地媒體評論稱,若該法案正式成為法律,勢必對中澳教育交流合作的緊密度產生負面影響。

最近兩年,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澳教育合作與交流也正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嚴重阻礙了國際人員流動,導致目前仍滯留國內的中國留學生何時返澳成了未知數﹔另一方面莫裡森政府推動的“外交關系法”也為如火如荼的中澳教育合作與交流蒙上更多陰影。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國不僅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國,中澳兩國在科研與創新等領域合作也碩果累累。澳大利亞的專家、學者和官員近日從澳國家利益出發,呼吁澳政府改善對華關系,並表示兩國幾十年合作發展取得的積極成果証明,健康穩定發展的澳中關系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看到的是,中澳教育合作與交流對中澳關系健康發展影響深遠,是推動中澳關系前進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中國是澳最大國際學生生源國

澳大利亞聯邦教育部的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共有超過22萬名中國內地學生在澳各教育部門注冊學習,連續多年位列澳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國,並且穩定保持著年均1%以上的增長。其中,澳高等教育部門接收了63.1%的中國留學生,高等教育國際學生中中國生源佔30%﹔澳語言和預科教育部門接收了16.1%的中國留學生,佔該教育領域國際生總量的31%﹔澳職業教育部門接收了9.2%的中國留學生,佔澳職業教育國際生總量的10%﹔澳基礎教育部門接收了4.6%的中國留學生,佔基礎教育國際生總量的51%,澳其他類型的培訓和非學位教育部門接收了約7%的中國留學生。

一個名為“出國留學”的網站分析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伊始,澳政府是最早宣布關閉中澳邊境的少數國家之一,這致使大批中國留澳學生滯留國內,無法返校。隨著澳大利亞疫情在今年3月進入高峰階段,澳政府出台禁止所有外國人入境的政策,全面封鎖國境,中國留學生返澳更加希望渺茫。該網站文章還指出,如果中國留學生仍然無法返澳,那麼澳高校在未來兩年將損失120億澳元。據估算,不含今年新錄取的新生,中國留澳學生大約有五六萬人仍滯留國內。澳內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中國留澳學生簽証申請數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澳國際教育協會首席執行官菲爾·霍尼伍德日前表示,中國留學生的學費佔澳八大主要高校年收入的11%至26%不等,其中一半用於科研經費。另外澳大利亞也並非中國留學生的唯一選擇,一旦這些學生無法返澳,那麼他們或將選擇英國、加拿大或歐洲的其他大學。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指出,疫情導致留澳學生數量銳減程度將遠遠大於2008年金融危機對澳留學產業的影響。澳大利亞大學聯盟首席執行官卡特裡奧娜·杰克遜認為,一旦今年流失了相當數量的留學生,對澳高等教育產業造成的影響恐將持續數年。

為了留住中國留學生,部分澳高校紛紛出台不同程度的“挽留中國留學生”計劃。例如,疫情期間,不少滯留國內的留澳學生通過網課形式繼續學業。為了讓這批留澳學生能享受校園學習的過程,澳大利亞八大頂尖高校分別在上海、南京、重慶等中國內地城市與中方合作院校及澳在華商會等機構合作創建學習中心,作為對遠程教育的一種補充。

中國留學生對澳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教育是澳大利亞主要出口產業之一。澳大利亞教育部長提恩稱,2018-2019財年,國際教育為澳大利亞經濟貢獻了376億澳元,創造了24萬個就業崗位,位居澳服務出口業首位。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產業已連續五年呈雙數增長。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成了澳國際教育出口的主力軍。中國留學生對澳經濟增長的貢獻有目共睹。在冊的26萬多留澳中國學生每年在澳的學費和生活費支出共計近150億澳元,中國留學生給其他產業包括航空、旅游、地產等帶來的價值每年約4億澳元。

澳教育出口也為其高校研究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悉尼先驅晨報》曾報道說,澳大利亞高校從事研究的職位大約為79000個,其中大部分職位的薪水來源於國際生的學費。2018年,澳高校收入的四分之一來源於留學生的學費,甚至其中部分高校收入的40%要依賴招收留學生。在疫情影響下,澳高校今年收入預計減少30億至46億澳元。收入銳減使澳高校不得不進行裁員,同時要求研究人員轉崗教職。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稱,疫情引發的留學生流失將導致澳高校21000個職位流失,包括7000個與學術研究相關的職位。澳合作研究中心協會負責人托尼·皮考克表示,澳高校承擔了全國43%的應用研究項目,而企業隻承擔了30%。

中澳教育合作的潛力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挖掘

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宗瓦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澳教育合作與交流一路走來,碩果累累,特別是在科研和創新等領域成果顯著。2020年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中澳聯合發表科研論文數已經位列澳所有國際科研合作伙伴國首位。雙邊科研合作影響力通過領域加權引用影響指數(FWCI)進行評估,中澳聯合署名的科研論文的該影響因子值為2.35,而澳方單獨署名的科研論文的該影響因子值僅為1.6。

宗瓦強調說,中澳高校間的科研合作項目都是涉及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有利的領域,中國高校在許多先進技術研究方面也已領先於澳高校,中澳高校在研究領域的合作是互利互惠的。目前,對於雙邊合作,中澳高校不僅有需求,更有熱情,澳政府需要順應潮流,秉持開放的心態,保障中澳學術教育界的自由交流,加強雙邊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的力度,這不僅有利於推動兩國關系,也服務於兩國人民福祉。

此間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當前一系列因素導致中澳教育合作與交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后疫情時代,兩國教育合作與交流仍有很大潛力。中澳雙方應攜手共進,共同努力,排除一切干擾,深挖兩國在高層次人才培養、職業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潛力,以助力兩國經濟發展和人文交流。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