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爍
10月26日,太原市教育局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以及給家長布置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等“附加題”。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家長用“建議全國推廣”“終於放過我們了”等言論表達對此項規定的支持。
家庭作業到底由誰判?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今卻常常引起爭議。家庭作業原本是學生用於復習、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老師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渠道。家長批改家庭作業雖然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卻容易讓老師錯過掌握孩子的學習盲點的機會﹔對老師和學生來說,則意味著失去了教學深度互動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業批改責任的轉移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育活動中的角色錯位,有教育工作者認為這是教師責任的缺失。雖然教師平時工作壓力不小,但這不應成為轉嫁責任的擋箭牌,把專業教學責任強行轉讓給家長,恰恰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前段時間網絡上曝出的江蘇省一家長與老師之間因為家庭作業引發的矛盾並非個例,歸根結底,還是家校責任有待進一步分明。
誠然,孩子的教育應該由學校與家庭配合完成,但給家長安排錯位的責任不僅不利於教書育人,還可能對孩子的培養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柏拉圖曾說:“教育無他,乃是心靈的轉向。”好的教育首先是靈魂的培育,這不僅意味著良好的溝通關系,在實踐層面上更需要家長和老師各司其職。
正如老師扮演著專業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角色一樣,家長也承擔著種種社會角色。專業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於讓孩子享受高質量教育的同時,也讓家長能夠有更多精力完成本職工作。因此,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不“越俎代庖”,也不推諉責任才是正確的家校關系。
更進一步說,構建正確家校關系也需要學校充分發揮評價標准在教育活動中的指揮棒作用,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對教師工作進行科學合理評價,對教育行為進行監督,用教育善“制”成就教育善“治”,從而更好地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