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資源 助青少年“英才”成長

2020年11月13日09:01  來源:科技日報
 

李 迪 本報記者 盛 利

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閉幕。一個因研究“大閘蟹”榮獲“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的小姑娘在網上突然走紅。她叫李依庭,是一名高中生,同時也是英才計劃2020屆生物學科學員,而她的導師則是來自浙江大學精子實驗室的楊萬喜教授。

利用高校資源培養中學人才,是英才計劃的主要特征。而這個能夠培養“小科學家”的英才計劃,正逐步走進西部地區。

10月23日,英才計劃物理學科工作委員會赴四川大學開展調研活動。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英才計劃物理學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武向平表示,英才計劃要積極探索擴大覆蓋面和向西部、貧困地區傾斜的途徑,讓更多對科學有濃厚興趣、學有余力、具備潛質的學生從小就有參與科研的機會。

與大學銜接 讓中學生提前感受科研魅力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有關要求,切實促進高校優質科技教育資源開發開放,建立高校與中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方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教育部自2013年開始共同組織實施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英才計劃。

作為一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英才計劃旨在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余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

西部地區英才計劃應如何展開?

“西部高校的培養團隊會把他們日常培養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的一些方式,貫穿到英才計劃的培養方案裡,讓高中生提前了解大學是在學什麼,科研又是怎麼做的。”四川青少年科技中心科長周莉說,西部地區教育資源不足,所以更要貫通人才培養通道,整合各層次教育資源,發揮地區資源稟賦合力。

所以,西部地區高校、科技創新主體、相關管理部門等要促進西部地區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建立高校與中學聯合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為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加速科技人才培養步伐,壯大科研人才隊伍,才能形成一個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周莉表示,青少年正處於成長的關鍵階段,應該給他們能夠體驗科研實踐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提高創新能力、樹立科學志向,進而發現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為西部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輸送后備力量。

而這些,僅靠西部地區中學自身的教育資源很難實現,需要高校的科研力量來推動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高校與中學教育資源對接,一方面實現了高校自身培養、選拔人才的目標﹔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西部整體的科技創新動力。

以興趣愛好為主 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

目前,西部地區開展英才計劃的高校非常有限。僅從四川來看,四川大學是唯一一所參與英才計劃的高校,該校一共有8位導師參與其中,自該計劃實施以來,培養了來自15所中學的236名人才。

“過去我們都是線下面授,疫情期間我們採用線上的教學方法和學生交流,授課方式更加靈活,線上舉辦相關活動的次數也比原來更多。”四川大學數學學院院長張偉年表示,疫情雖然對於教學有所影響,但也讓高校開始嘗試線上教學,這對於推動西部地區人才培養實踐來看,反而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既然要培養“英才”,導師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原則上,英才計劃的導師應從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等中選擇,以著名科學家為主,注重發揮著名科學家在精神熏陶、學術引領和人格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張偉年說,四川大學英才計劃數學導師團隊將完全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尊重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成長規律,不斷探索優秀學生培養的方式方法。此外,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導師會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使學生真正參與科學研究,鍛煉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全國和省級管理辦公室、學科工作委員會還會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如學科冬/夏令營等實踐活動﹔推薦選拔優秀學員參與‘頂尖科學家論壇’‘斯德哥爾摩國際青年科學研討會’等國際交流活動,給學員們提供參加省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等活動的機會。”周莉說。

在學生遴選方面,中學負責推薦品學兼優、學有余力、對基礎學科具有濃厚興趣的高中一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參加英才計劃的報名。學生相應學科成績排名應在年級前10%,或者綜合成績排名在年級前15%。進入培養環節的學生被分為興趣導向型、項目導向型、聯合培養型。其中,興趣導向型指學生進入計劃時沒有明確的研究項目,僅僅是對某一學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導師將從該學生的興趣出發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建立高水平導師團隊 而不是“單兵獨進”

西部重點院校、教育資源等較少,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作為西部實施英才計劃的高校試點之一,重慶大學目前已開展2期,共培養學員34名。“我們不追求數量,而是注重培養質量。我們不僅集合了高水平的導師團隊負責英才計劃的培養工作,而且每位老師都帶著情懷和熱心,才能保証英才計劃的學員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科研的魅力。”重慶大學科協秘書長劉敢新告訴記者。

在談到高校資源如何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研究平台時,劉敢新表示:“開展英才計劃的導師不是‘單兵獨將’,他們有自己的研究團隊,能保証給學員提供較好的科研平台。”

張偉年表示,未來,四川將探索建立學生自助自治的英才之家,為往屆學員科研創新和科技創業提供支持﹔引導往屆學員繼續關注和參與英才計劃﹔了解往屆學員的學習和工作發展狀況,最終建立“英才庫”,形成英才計劃長效跟蹤發展機制。

“在選拔學生方面,如果英才計劃最終規劃選拔40名學生,則中學可以推薦120名學生參與初評。”周莉表示,通過擴大選拔人數,能夠讓更多學生參與到科學創新活動中,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讓英才計劃能夠選拔出更優秀的人才。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