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任敬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雨
建立省級名園長工作室1個,省級鄉村名師工作室8個,市級名班主任工作室6人,市級名教師工作室6個,市級以上骨干教師159人,縣級骨干教師368人,縣管專家7人﹔
教學科研成功結題省級5個、市級40個,獲得市級優質課競賽一等獎9個、二等獎13個、三等獎4個,省級優質課競賽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
近年來,印江自治縣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幫扶,教師隊伍素質迅速提升,涌現了一大批名師名園長和骨干教師。這些名師有效帶動了17個鄉鎮(街道)教育教學成績的整體提升,加快解決了印江孩子“上好學”的問題。
“吳江區幫扶印江自治縣教育以‘點、線、面’形式展開,通過專題培訓、跟崗學習、返崗實踐與指導等形式,進一步轉變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改變了教育教學方式,教師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得以提升,學校管理水平邁向精細化、規范化,開啟了印江教育的新篇章,撐起了印江教育燦爛的天空。”談起“東西部扶貧協作”吳江區教育幫扶印江取得的成果,印江自治縣教育局師訓中心主任楊旭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2018年5月,吳江區教育局與印江自治縣教育局簽署中小學(中心校)全面結對暨組團式幫扶協議書,將兩地教育直接“捆綁”在一起,實行印江43所中小學(中心校)與吳江學校的全面結對。
通過調研,吳江團隊決定從學校管理、教育管理、學生管理三個方面尋找突破口,既增強學校“自我造血”功能,又將外部“輸血”式幫扶與內部“造血”式相結合,制定聯系學校的幫扶措施。
隨即,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堂重組,在43所學校轟轟烈烈地展開,開墾出了印江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天地。
按照吳江幫扶印江教育計劃,先重點打造一所東西部協作“種子學校”精耕細作,扎根成長、開花結果,然后通過“種子學校”在全縣廣泛撒播“種子”,推動印江教育高質量發展,印江思源實驗中學成為了這枚珍貴的“種子”。
2018年8月25日,以宋耕為組長的10名專家型教師組成幫扶團隊抵達印江自治縣正式開啟幫扶工作。宋耕挂任印江自治縣思源實驗中學校長,其他專家一名挂職副校長指導學校教務工作,一名挂職德育主任指導學校德育工作,7名授課教師。
9月23日,幫扶團隊向學校提交了《吳江區教育局“組團式”幫扶印江思源實驗中學實施方案(草案)》。該草案明確了幫扶團隊工作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整體幫扶、突出重點,對准目標、分布推進”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六大幫扶目標,即幫助學校構建“上善向上向美辦學”理念、開設“上善向上向美”課堂、打造“上善向上向美”教師、講好“上善向上向美”故事、培育“上善向上向美”學生,促進思源實驗中學“上善向上向美”品牌形成。
方案還從“優化德育管理能力,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學管理效能,助力教師專業發展”“融合家校教育合力,助推家教理念轉型”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工作措施,為幫扶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
方向明確后,宋耕團隊一行從思想引導、示范引領、課堂藝術等方面,真幫實扶,幫助教師們轉變舊觀念,打破應試教育狹隘教學觀的瓶頸,讓學校在管理的精細化、教師的課堂藝術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通過吳江的組團式幫扶,讓學校來了一場顛覆式的教育教學改革!”思源實驗中學校長吳玉峰說。
隨著東西部協作吳江教育幫扶印江往深裡走、往實裡做,更多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輸入,在印江這塊土地上,正在上演新的教育傳奇。
2020年印江中小學正式復學后,吳江區幫扶學校派出教師78人開展了專題29場講座、公開課40節,培訓近4000人次﹔吳江區捐贈350萬元為易地搬遷安置點學校印江六小新建了食堂,蘇州市青田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捐贈了1200多套校服……
與此同時,印江選派5名小學校級管理干部和268名骨干教師赴吳江跟崗學習,印江職校14名學生到吳江中職校酒店管理班學習……
通過結成一股繩的“命運共同體”, 兩地精耕細作,不斷創新探索,把“兩江”教育合作往深裡做、往實裡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