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實踐出真知巧干出成效丨丹寨縣興仁鎮黨委書記況再猛

2020年11月12日14:18  來源:貴州日報
 

我叫況再猛,2019年8月,我調任到了丹寨縣興仁鎮任黨委書記。從此,興仁鎮就成了我的家。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我常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抓好剩余貧困人口“清零”,啃下最后的“硬骨頭”,是2019年我剛到任的時候最重要的任務。

深入各村,與駐村干部、村組干部座談,聽取意見和“清零”對策,並對剩余貧困戶進行逐戶走訪,細致了解他們家庭情況,是我剛到任興仁鎮黨委書記的時候每天必做的事。37天,我走了22個村127個自然寨,遍訪了216戶剩余貧困戶。通過調研問計,創新建立“一訪三包”幫扶責任機制,將剩余人口的結對幫扶由一幫多變為多幫一,找准了攻克最后堡壘的抓手。

楊昌坤是興仁鎮擺泥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個兒子在外讀書,妻子身體不好,楊昌坤照顧妻子無法外出務工。通過幫扶機制的調整,我積極協調,楊昌坤和妻子分別到本村高速公路服務區從事保安、銷售員工作,家庭收入每月增加4500元,實現了就近穩定就業,順利脫貧。

“產業扶貧是最根本、最有效、最牢固的扶貧措施,隻有把產業做扎實了,才能做到有效的扶貧。”我常對其他班子成員說,隻有發揮好創業致富帶頭人、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樹立好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典型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才能凝聚點滴之力,推動興仁鎮產業扶貧達到新的高度。

在全面推廣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貧困戶的“三帶”產業扶貧模式下,我提出入駐興仁鎮的企業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是要能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不能自己搞發展;二是要守好生態環境底線,生態環境是發展的資本﹔三是企業的入駐要能有效盤活當地經濟發展。讓興仁鎮的經濟發展上了一個台階。

2020年,全鎮實現產業分紅129.7萬元,土地租金支付900萬元,勞務薪金支付480萬元,有力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目前,全鎮完成藍莓種植8600畝、中藥材種植9869畝、低產茶園改造5800畝、蔬菜年種植8000畝次、家禽出欄25.9萬羽、土豬出欄4.9萬頭,城江西瓜年種植2000畝、烤煙年種植1000畝以上。全鎮2846戶貧困戶從中獲得產業分紅金、土地租金、勞務薪金的“三金”。

一年來,我經過深入調研與鎮黨政班子成員研究推出了新的扶貧模式,在興仁鎮構建起“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創新模式,推廣貧困戶生產勞務的“扶貧車間”和“訂單式”產業扶貧體系,走出了一條精准扶貧的新路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