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緊扣一品助強一業

——清鎮職教城開展教育扶貧系列報道之三

2020年11月09日09:10  來源:貴陽日報
 

今年,從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童國森與三個校友一起,成立貴州錦繡黔程非遺文創有限公司,開啟了創業之路。“公司10月底注冊成立,現在正准備多做些樣品開發市場。”童國森介紹,公司雖剛成立不久,但已開始正常運營。

童國森在公司成立之前,就已對企業相關業務輕車熟路。“這多虧了學校在產教融合方面提供的支持。”回顧創業之路,童國森很慶幸在學校的經歷。

2019年,在校實習期間,童國森隨學校到定點幫扶的從江縣開展刺繡產業幫扶,這讓他第一次體會到刺繡之美和繡娘之苦:苗繡工藝精湛,針腳細密綿長,圖案、色彩都頗有民族特色之美,這種美加入時尚元素后,極具市場開發價值﹔而長期生活在偏遠山區的繡娘,空有一身精湛技藝,卻無就近就業門路,隻能選擇遠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或選擇困守一方飽受貧困之苦。

究其根源,是因為兩者之間沒有產業搭橋。

為打破困局,在產業幫扶中,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線上+線下”“走過去+請過來”相結合的模式開展繡娘培訓,整合學校師生及專業大咖的力量,設計出融入時尚元素的改良刺繡作品,帶領當地繡娘脫貧致富,實現“讓非遺驚艷時尚、讓繡娘陪伴孩子成長”的美好願景。自幫扶啟動以來,該模式已由從江縣污規村復制至省內5縣6地,發展繡娘200余人,創收60余萬元,繡娘直接經濟收入20余萬元。

在學校和老師的幫助下,童國森成立公司,打算延續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計劃將刺繡從之前簡單的會議包、文件袋等向框畫等藝術類產品擴展,不僅讓繡娘在家就能就業,也要讓非遺藝術打開市場大門,實現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的雙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為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多年來,貴州(清鎮)職教城以政、產、學、研、用聯合發展為主導,充分利用職教城優勢資源,引入智能終端制造、現代農業、互聯網金融和智慧城市等產業企業,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新格局。

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

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劉爽在2018年應征入伍,今年退伍后返校繼續學業,在返校時,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加入校友創辦的貴州聖潔環保有限責任公司。

“本身學的就是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專業所學知識能運用到環保保潔中,不僅可以提升專業水平,也能提前了解行業發展前景。”對於這樣的決定,劉爽有自己的思考。

劉爽加入的貴州聖潔環保有限責任公司由同校的室內設計專業學生安旭和其他三名學生共同創立。“創業之初,我們幾個人只是從事簡單的家政保潔,后來隨著業務發展,需要購進甲醛治理儀器,這就要求有公司資質才行。”安旭介紹,以此為契機,創業團隊在學校幫助下正式注冊成立公司。目前,公司團隊已發展到20余人,購進大型保潔設備三台,公司業務也從家政保潔向專業的環保保潔轉型拓展,每月營業額超過10萬元。

在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像聖潔環保一樣創業成功的團隊並不少見。學院團委副書記、雙創中心負責人羅芝華介紹,學校以雙創中心為依托,通過引進浙江大學產學研資源,為學生提供前沿科技方向的培訓服務,並配套相關資源、設施,助力學生創新創業,走出了一條集“產、學、研”為一體的特色職業教育新路。

為確保產教融合取得實效,學校為創業團隊提供免費水電、免費辦公場地和免費辦公家具,並為每個創業團隊無償提供2萬元至5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一期47萬元啟動資金已經到位。

目前,入駐雙創中心的12個創業團隊的項目涵蓋建筑裝飾、廣告設計、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智能制造、大數據研發、陶藝、蠟染、家電維修、環保清潔等領域,緊扣學院專業特色和市場需要,實現了專業知識從課堂遷移到市場、學生轉變為創業者、教學產品變為商品的華麗蛻變。

嘗試還在拓展。聚焦農村產業革命,搭建校農合作產學研實踐平台,探索建立校政合作機制,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聚焦創新創造,瞄准實體經濟,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從人才資源供給端助推制造業轉型升級﹔聚焦中高端消費服務需要,緊扣旅游、電子商務、幼兒教育、大數據等行業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助力產業振興……當下,清鎮職教城正密切關注產業化需求,緊扣一品、助強一業、興旺一方。

簡長青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春明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