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運行穩定 有望捕捉宇宙大爆炸原初引力波

2020年11月05日10: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天眼”運行穩定有望捕捉宇宙大爆炸原初引力波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台長常進院士在發布會后接受媒體採訪。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最新消息說,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2020年1月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沖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並以其當今世界最強靈敏度射電望遠鏡的巨大潛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

王培博士報告最新研究成果。 孫自法 攝

中國年輕科研團隊林琳、張春風、王培3名博士等聯合利用FAST,對銀河系磁星軟伽馬重復暴源SGR 1935+2154進行多波段聯合觀測,在其發生高能暴發的同時,借助FAST超高的靈敏度對射電波段流量給出了迄今為止最嚴格的限制。這項研究成果說明軟伽馬重復暴(SGR)和快速射電暴(FRB)暴發具有較弱的相關性,磁星暴發產生FRB必須依賴於極其特殊的物理條件。該成果論文北京時間11月5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李柯伽研究員介紹團隊研究成果。 孫自法 攝

此前,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柯伽團隊利用FAST探測到一例全世界目前僅有21例的快速射電暴重復爆FRB 180301,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該重復爆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征,顯示出磁層在快速射電暴輻射機制中的作用。這一成果論文已於10月底在《自然》發表。

在最新成果論文發表前夕,中科院國家天文台4日在北京舉行FAST運行情況和科學成果新聞發布會稱,FAST的順利運行使得中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包括上述兩項成果在內,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已達40余篇。FAST近一年雖已提供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但科學家申請觀測時間的競爭激烈。

李柯伽認為,FAST觀測揭示了FRB的磁層起源,已步入國際上開展FRB觀測的第一梯隊,必將不斷帶來令人振奮的科學突破。王培說,該團隊最新研究結果啟示磁星很可能是絕大部分FRB的起源,但不能排除其他起源的可能性,他們仍在持續FAST觀測,以更好理解磁星和FRB之間的潛在關系。

中科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指出,FAST自2021年起面向全世界開放,“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武向平院士介紹FAST科學遠景規劃。 孫自法 攝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透露,FAST靈敏度現已達全球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超強靈敏度使其在射電瞬變源方面具有巨大潛力,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納赫茲的引力波探測、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為研究宇宙大爆炸原初時刻的物理過程提供數據支撐。同時,FAST還有能力將中國深空探測及通訊能力延伸至太陽系邊緣,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台長常進表示,FAST驗收運行以來取得的科學成果遠遠超過預期。FAST具有超高靈敏度,它會看到以前沒有看到的宇宙現象,未來可以期待它在科學上帶來很多大的驚喜。“相信未來兩三年,FAST將在快速射電暴發生的物理機制研究上會得出一個完美的結論”。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