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鬆桃苗族自治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激發干部職工擔當作為、敬業奉獻的內生動力,深入推進產業革命,把生豬養殖作為縣級主導產業之一,按照“全產業鏈發展、全要素鏈融合、全責任鏈壓實”的思路,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五個三”、“六個轉變”要求,以生豬養殖引領山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促進畜牧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重規劃,科學謀劃布局。鬆桃屬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斜坡過渡的中低緯度丘陵地貌,處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優越的地理條件、豐富的資源優勢和扎實的農業發展基礎為生豬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條件。該縣將生豬產業作為畜牧業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把生態畜牧業作為民生工程和一縣一業來抓。以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認真實施生豬產業“十三五”規劃和積極謀劃“十四五”規劃。以生豬產業100億產值體系建設為目標,預計2022年實現規模化、標准化養殖年出欄生豬130萬頭。通過“一轉二帶三”全產業鏈發展,年產值達到110億元以上,實現由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向全國生豬產業強縣和示范縣蛻變。
強保障,筑牢產業基礎
強化組織保障。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分管同志任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生態畜牧業發展專班和生豬產業重大項目建設辦公室,研究和制定了一系列推動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確保各項工作得到有力有效統籌推進。
強化資金保障。積極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共投入資金67180萬元發展生豬產業。大力推進合作社實體化運行和生豬代養場“村社合一”工作,實現20個村級專業合作社融資5210萬元,有效解決產業發展后期資金瓶頸。
強化防疫保障。組建動物防疫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動物防疫專業服務公司11家、專業合作社17家。通過第三方服務,畜禽免疫抗體合格率達93%、綜合免疫密度達98%、免疫挂標率達100%,該縣動物防疫模式改革被中國農業年鑒收錄。
強化技術保障。依托龍頭企業核心技術及專家團隊,與貴州大學、省農科院、銅仁學院等高校院所建立長久合作關系,將在縣職校開辦畜牧養殖專業,實現政校企深度融合。同時,組建農業專家技術服務團隊,通過現場指導、開班授課等方式,幫助合作社或種養大戶解決難題,促進生豬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抓市場,拓寬銷售渠道
抓產品深加工。完善良種繁育和代養體系,大力推動150萬頭生豬屠宰深加工項目和高端食品產業園建設,全力打造成全國最衛生的食品原料基地。引進貴州希望星廚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建設中央廚房“總部”,按照歐盟標准進行產品加工。
抓銷售渠道。堅持市場導向,建立穩定銷售渠道,採取農校、農超、農企、“衛星廚房”等對接模式,建立直營店、專銷區、交易市場,在滿足縣域內供給的基礎上,直銷對口幫扶城市、沿海地區和海外市場。同步推進冷鏈物流、配送體系等配套建設,建成冷鏈物流基地5個。
重實效,發展生態同步
實現發展與生態雙贏。按照“成片種、規模養、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種養循環”發展思路,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國有公司流轉養殖場周邊土地22.4萬畝,配套發展中藥材、蔬菜、精品水果等產業,將種植與養殖有效連接,消化畜禽養殖糞便,變養殖糞污為寶貴資源,全力打造“豬+草+牛”、“豬+果蔬”、“豬+油茶和茶葉”、“豬+中藥材”等“生豬+N”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同時按照“源頭減量化、過程無害化、末端資源化”治污思路,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目前,全縣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8%以上。
帶動就業促增收。生豬代養場“村社合一”改革,村干部既是合作社負責人,又是生豬代養場管理人,切實解決誰來管、誰來帶、誰來養的問題。代養場收益一部分用於村干部薪酬,提高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推動村干部向職業經理人轉變﹔一部分用於開發公益性崗位、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截止目前,全縣從事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達540家、吸納468名村干部和貧困戶1.2萬戶4.9萬人入社。
截至目前,全縣能繁母豬存欄3.8萬頭,生豬存欄40萬頭,出欄生豬33.43萬頭,產值13.25億元,帶動農戶6.92萬人增收,其中貧困農戶人均增收約2400元。(文耿 田春亞 胡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