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打好就業“組合拳” 讓百姓端穩“飯碗”

2020年10月26日15:2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洪渡鎮王坨村群眾在生產線上撿雞蛋。楊友 攝
洪渡鎮王坨村群眾在生產線上撿雞蛋。楊友 攝

金秋歲月,碩果飄香。連日來,筆者走在沿河自治縣的每個村庄,都能看到村民們收獲的喜悅和聽到村民們歡樂的笑聲。“今年我在村裡發展的茄子、辣椒和菊花等基地上打工,到目前為止已得了8000多元的務工費收入。”該縣思渠鎮邊疆村村民陳妹花笑著告訴筆者。

陳妹花今年64歲,家庭2口人。她介紹,2015年在安徽、浙江等地務工,雖然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但一年下來除去生活費和路費等費用后,回家已所剩無幾。如今,村裡發展了辣椒、茄子、菊花等產業,陳妹花隻要有空就到基地務工,每天有80至100元收入,一年有1萬元左右的務工收入,兩個老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是沿河自治縣痛下決心撕掉絕對貧困標簽的一年。為此,該縣從年初以來就緊緊圍繞壯大產業發展、引資企業入駐園區和易地扶貧安置點、開發公益性崗位、搶抓東西部勞務協作機遇等,多舉措拓寬群眾就業渠道,實現了群眾增收目標,就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縣有勞動力27.231萬人,已就業26.2661萬人,就業率達96.46%。

壯大產業發展 增加就業途徑

該縣思渠鎮邊疆村40多歲的建檔立卡戶楊長英,家裡共5口人,生活負擔比較重,談到今年的收入時喜笑顏開。今年,她從村裡各個產業基地開始建設以來,多數時間都在基地務工。

“我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合作社領取了現金5000多元,還有3000多元沒有空去結賬。丈夫也是在村裡打零工,他做的活是一些重活,每天200元,比我的收入還高。今年我們家的收入比以前任何一年都要多。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村裡養雞場還聘請我為飼養員,每月固定工資有3000元左右。”楊長英高興地說。

該村主任鄧大文介紹,我們村今年在上級部門的關心下,修建了一個2萬羽的生態雞養殖場,楊長英因為平常勞動踏實、認真,合作社已經確定聘請她做飼養員,這樣來他家就有固定收入了。

今年,該縣為了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把產業發展作為帶動群眾臨時務工和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業增收的主渠道,新增發展辣椒5.9萬畝﹔新建豬舍43棟(家),實現年出欄生豬5萬多頭﹔生產黑木耳3000萬棒,總面積3000畝﹔新建生態雞代養雞舍71棟,實現年出欄100余萬羽。

這些“短效”產業大多採取的是“村社合一”的發展模式,並與群眾實現了利益聯結,合作社在發展中所獲得的利潤,除去產業管理等成本費用外,全部用於支付村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帶動和覆蓋了全縣10多萬人臨時就業和長期穩定就業增收。

同樣,在該縣洪渡鎮王坨村的蘇緣紅蛋雞養殖場,50多歲的建檔立卡戶李朝海,家庭人口比較多,前段時間在浙江打工,近段時間因妻子身體不太好,回來給妻子檢查身體,得知該養雞場需要工人幫助管理,他便來到雞場每月可掙工資2000元左右,既照顧了家庭,又確保了自己的收入。“有這個雞場好啊,我們就不用外出打工了。雖然工資沒有外面高,但心裡很踏實”。李朝海高興地說。

洪渡鎮王坨村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任鑫介紹,這個養雞場的土地是按照每畝400元流轉費從群眾手中流轉過來的,流轉時間20年。同時,採取“村社合一”養殖模式,除去管理、飼料、水電等費用外,所獲利潤全部由洪渡鎮統一用於開發保潔員、管水員等公益性崗位,預計可開發公益性崗位200多個,其中王坨村公益性崗位43個,每人每月工資800元。目前,該養雞場共有管理員、飼養員6人,其中3人是建檔立卡戶,每人每月工資1800元以上。

引進企業入駐 農民變成工人

今年初,該縣一些原本准備外出務工的群眾,因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沒有去,呆在家裡等待就業機會,無形中給脫貧攻堅工作增加了不少壓力。

該縣面對就業難問題,採取了“筑巢引鳳”的方式,引資企業入駐園區和易地扶貧安置點,讓群眾能就近務工掙錢增加收入和從農民逐步轉化為工人,為沿河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一定基礎保障。

“我們是拿計件工資,多做多得。這個月廠裡趕貨,加工學生校服,我要爭取拿到5000元以上的工資。”官舟鎮易地扶貧安置點恆泰源服裝有限公司工人豆文紅信心十足地說。

豆文紅原本是陝西人,今年28歲,丈夫是官舟鎮大橋村人,兩人是在外務工認識后談的戀愛,結婚后回到了大橋村。如今她在恆泰源服裝有限公司擔任車間管理組長,丈夫在附近餐飲館當廚師,夫妻兩人月收入合計在1萬元左右,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同樣,在沿河自治縣沙沱社區銅仁高新區配寶新能源科技沿河電子組裝扶貧車間裡,100多名工人各就各位整齊坐著,有的生產電風扇零件、有點生產充電器零件,一派繁忙的景象。

“這裡要擰緊點,通電運行后才不容易壞和安全。”車間管理人員周娟正在給工人袁鳳芝講解小電風扇生產注意事項和要點。周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共有人口7人,4個小孩都在讀書,家庭生活靠夫妻二人打工來維持。“今年受疫情影響,外面許多工廠也不景氣,加之小孩在本地學校讀書,家裡老人也需要有人照顧,於是過完春節我並留在了家裡,3月份才從老家沙子街道明星村正式搬遷到這裡居住。”

由於她以前一直在深圳的一些工廠打工,對廠裡管理模式比較熟悉,見識相對比其他工人廣。加之她比較年輕和機靈,還懂點文化,在前期培訓中,很快就掌握了電風扇、充電器等電器部分零件組裝技術,得到了扶貧車間領導們的認可,並提拔她當了車間管理人員,每月固定工資3000元。加之她是社區樓棟長,每月也有幾百元工資,加起來她月固定收入有4000元左右,解決了她搬遷的后顧之憂。

據悉,該縣園區共有大小企業16家,吸納就業356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入駐企業和扶貧車間有60家,吸吶就業人員156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17人。易地地搬遷勞動力413人。

開發公益崗位 拓寬就業資源

今年,該縣在產業發展中不斷強化“村社合一”發展模式,完善產業發展與貧困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每個貧困群眾都能享受到國家的扶貧政策。

該縣通過“村社合一”模式,發展了生態雞、生豬、食用菌、辣椒等四大短平快產業,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並根據需求開發村公益性崗位,解決貧困群眾增收難問題。

產業發展中,合作社除去發放管理人員工資、水電等工資和成本費用外,當年所獲得的產業效益將作為村集體經濟,統籌用於解決各村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

今年59歲的村民魏國英,是該縣淇灘鎮茶壇村貧困戶,孩子們都已長大成家立業。如今她和老伴兩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來源主要靠孩子們供給和干農活,經濟不是很寬裕,於是她便向村指揮部提出申請,要求解決她一個公益性崗位,增加家庭的收入。

該村指揮部根據崗位需求和條件,給她解決了村裡保潔員,每月工資800元。如今她包了村裡的一片環境衛生,雖然增加了勞動量,但家裡有了穩定收入,生活越過越開心。“現在黨的政策真是好,在家隻要勤勞就能找到錢!”魏國英笑著告訴筆者。

同樣,該縣甘溪鎮芭蕉村46歲的建檔立戶楊國強,一家4口人,以前主要靠種植傳統農業和就近務工,每年收入總是在2萬元左右,而且很不穩定。

今年,村指揮部根據需求,給他解決了一個管水員公益性崗位,負責管理村裡的自來水,每月增加了固定收入800元。村裡那裡總水管壞了,他就主動維修﹔那戶群眾自來水龍頭壞了,他就幫助換上。如今他在村裡雖然成了一個大忙人,但臉上卻經常挂著幸福的笑容。“我這個活不僅增加了自己收入,還能幫助群眾解決急需解決的生活問題,我感到很滿足和幸福!”楊國強如是說。

該縣今年以來在全縣400多個村(居、社區)共開發保潔員、管水員、林管員、調解員等公益性崗位1萬余個。

今年,該縣多舉措讓富余勞動力實現了90%以上人員就業,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增收保障。

據悉,目前該縣在做好勞務組織化輸出的基礎上,正統籌各方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在就業渠道開拓、就業崗位增加、就業政策落實等方面持續發力。結合農村產業革命和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對縣內重點企業、農業合作社、扶貧車間、自主創業群體的扶持力度,穩定就業崗位。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更多優質企業入駐沿河,不斷增加就業崗位,讓更多群眾就業增收,穩定脫貧致富奔小康。(楊友)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