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做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西部地區要結合區域發展階段、資源要素稟賦和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找准自身發展定位,並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主動作為,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做出積極貢獻。
准確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以辯証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並在此基礎上,對外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對內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總書記強調的“六個新”是一個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有機聯系的邏輯整體。准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是其邏輯起點,通過科技創新催生新的發展動能,深化改革不斷激發體制機制新活力,並在此基礎上對外打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和對內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進行邏輯展開,最終實現構建起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的目的。
西部地區在新發展格局中應有不同於東中部的發展定位。總書記的講話著眼於“十四五”時期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的戰略把握,是制定“十四五”規劃的總體要求和根本遵循。“十四五”時期,無論是面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局勢進入動蕩背景下加速形成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面對國內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大環境,都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下,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用政治經濟學的辯証思維,科學認識和准確把握國內外大局大勢,隻有先做到研判生變、准確識變,才能引導社會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對於西部來說,更應深入學習、全面理解、准確把握新發展格局這一理論邏輯的深刻內涵和發展機遇。西部面臨與東部不同的基礎條件和發展階段、不同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也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面臨更多的發展短板,應找准自身發展的准確定位,在擴大內需過程中激發更多的潛在市場需求,推動區域差異化發展、最終實現協調發展。
西部地區在新發展格局中要有不同於東中部的發展思路。“十四五”時期,是西部地區立足新起點、形成新突破、邁上新台階的關鍵時期,無論是根據外部環境和國內發展要素的變化,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還是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基礎,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都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理論創新並指導實踐,准確把握新階段是由數量追趕進入質量追趕階段,應著重研究和據實糾正資源錯配,形成有利守正創新、有利生財聚財的體制架構。因此,要牢牢把握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關鍵一招,不斷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努力適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新要求。
西部地區在新發展格局要有不同於東中部的主動作為。要把握新時代的新形勢新特點,充分借鑒東西部協作扶貧的做法和經驗,著重以引進東部實力企業為龍頭,積極推廣“東部企業+西部資源”新模式﹔以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為重點,推進“東部市場+西部產品”新模式﹔以承接東部產業制造為契機,不斷完善“東部總部+西部基地”新模式﹔以強化與東部高新技術合作為動力,培育“東部研發+西部制造”新模式,搶抓構建完整國內大循環的歷史機遇,瞄准薄弱環節,加強戰略合作,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再上新台階,形成與東部產業上相互補鏈、市場上相互定制、要素上相互成全的特色經濟區域。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中,利用好自身的區位特點和資源稟賦,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積極探索西部地區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的新路徑,共同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合作共贏,為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推動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做出基礎性貢獻。
(作者系貴州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貴州綠色發展戰略高端智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