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胡家林
10月21日,記者走進凱裡市易地扶貧搬遷馬石社區,這裡居住著漢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畬族、布依族等10個民族的搬遷群眾,小區廣場內,居民們沐浴著陽光,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打牌、有的在刺繡,不時傳出爽朗的笑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基礎,有力助推全省脫貧攻堅,少數民族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極大鼓舞了全省各族干部群眾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貴州是多民族省份,除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53個少數民族均有分布。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常住人口125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36.11%,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總量在全國排第4位,是全國民族鄉最多的省份,民族團結創建工作至關重要。
2012年,國發[2012]2號文件明確提出將貴州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貴州的特殊使命。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先后出台《關於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的意見》《關於支持民族自治州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意見》等政策,頒布了《貴州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貴州省民族鄉保護和發展條例》,均是全國省級層面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規,完善了支持民族地區的差別化政策措施和法規體系,基本形成覆蓋民族工作各方面較為完整、較為系統的政策體系,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宣傳教育方面,把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將民族理論、民族團結案例列入各級黨校教學課程,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村寨、進軍營、進街道、進景區、進園區、進“兩新組織”,讓各族干部群眾深刻感受國家發展變化和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和引導各族群眾感恩黨中央、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
在培養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方面,出台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辦法,每5年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培育和樹立一批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和先進典型。2019年1月,召開全省第八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113個模范集體和176名模范個人。2019年9月,組織參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表彰大會,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7個、模范個人34名。
截至目前,銅仁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黔東南州相繼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州),我省自治州實現創建全國示范全覆蓋,全省58個地方和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10余個博物館、紀念館等被命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省級示范單位1314個。
助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
10月22日,在三穗縣台烈鎮頗洞村,村口是侗寨特色的風雨橋,田野裡栽滿了藍莓和葡萄,一眼望去郁郁蔥蔥,遠處是數百個連成了一片的草莓種植大棚……一幅鄉村美、產業興、村民富的美景盡收眼底。
“以前頗洞村住的是破舊木房,一年到頭種植的玉米、水稻僅夠自家糊口,收入來源單一,家家戶戶逢年過節才殺雞宰豬吃上一頓肉……”回憶起曾經的頗洞村,74歲的退休村主任楊秀智記憶猶新。
為了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頗洞村鉚足了勁抓經濟建設,榮獲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榮譽稱號。
“短短幾年間,頗洞村從一家合作社,發展壯大到8家公司12家合作社,建成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已達14580元。”頗洞村聯合黨委第一書記張清凱說。
2014年底,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幫扶丹寨縣。幫扶以來,萬達緊扣“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工作主題,投資21億元創建萬達旅游小鎮、萬達職院、萬達基金,以“造血式”扶貧推動全縣5個貧困鄉鎮摘帽,92個貧困村出列,3.38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66%。2019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丹寨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丹寨萬達小鎮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省委、省政府加大創建的支持和投入,省政府有關部門向民族地區下放30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省級財政每年固定安排一般性轉移支付3個自治州各1億元、11個自治縣各2000萬元、193個民族鄉各50萬元專項資金,把創建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十三五”期間,省級財政安排民族發展專項資金3.08億元,年均增幅6.43%。在全國率先設立貸款貼息專項資金,每年落實貸款貼息資金2億余元,撬動貸款近100億元,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動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做好文化傳承是民族團結與融合的根基。貴州加強文化陣地建設,把民族傳統節慶搬進社區。
為促進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生活,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塘社區積極組織搬遷群眾參與“新市民·新生活·感黨恩”文化系列活動,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相互學習、尊重彼此風俗習慣。
“我們組隊參加各類民族活動,把苗族同胞的民族藝術精品向大家展示,相互交流。”三寶苗族蘆笙協會會長陳紅高說,“我們會用心傳承和弘揚蘆笙舞、民族刺繡等特色文化,為營造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貢獻力量。”
立足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目標,貴州把挖掘民族文化作為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中華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文化活動有聲有色。深入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堅持每四年舉辦一次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每兩年舉辦一次“黔嶺歌飛”少數民族歌曲征集和少數民族文學“金貴獎”評選﹔從2018年開始連續舉辦2屆多彩貴州民族服飾設計大賽,充分彰顯各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民族村寨各美其美。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制定出台關於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小鎮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發展規劃,每年安排民族發展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在國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三批共165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貴州佔312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民族節慶亮點紛呈。扶持苗族姊妹節、布依族六月六、侗族薩瑪節、水族端節等民族傳統節慶,為各族群眾創造聯誼和溝通的環境,促進相互欣賞和相互學習。
“黔系列”品牌越擦越亮。將獨具地方資源優勢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葉、白酒、刺繡、蠟染、飲食等整合提升打造成為貴州民族文化產業品牌。2019年,“黔系列”品牌產品銷售額超過5億元,有力助推“黔貨出山”。
……
放眼貴州大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譜寫了一曲曲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的和諧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