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歲抗美援朝老戰士王鳳池:一朝隨軍旅,終生為報國!

2020年10月24日15:21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現在活著,就算是闖出來了!”眼前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時不時重復著這樣一句話。

老人名叫王鳳池,今年97歲。“我永遠忘不了那段崢嶸歲月。”盡管王鳳池聽力和記憶力不如從前、步履有些許蹣跚,但他依舊精神矍鑠、笑容滿面,談吐間神採飛揚。當問起他在朝鮮穿著軍裝拍攝的老照片時,他總是目光炯炯,挺直身板激動又自豪地說:“我是一軍的人。

年輕時候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王鳳池老戰士。

同無數英雄兒女一樣,王鳳池老戰士在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榮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抗美援朝作戰勝利后的1955年,剛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畢業的王鳳池就奔赴朝鮮,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恢復生產。

王鳳池老戰士在朝鮮時的戎裝照。

“當時的北朝鮮,除了山還是山,條件相當艱苦。”回憶當初入朝鮮時的情景,王鳳池連連感嘆。由於沒有落腳處,王鳳池和戰友們居住在當地民房外面,“以天為被,以地為席”,且長期糧食短缺,隻有吃土豆蘸清水,戰士們常因營養不良而瘦骨如柴。盡管語言不通、文化習俗不同,但朝鮮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

后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王鳳池的妻子劉獻英先后兩次到朝鮮。“這是我們結婚后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他們幫朝鮮搞建設早晨出去晚上才回來,很辛苦。”劉獻英說,第一次去住的是當地居民的大棚房子,第二次去就住上了營房。

“那段時光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劉獻英說,兩次入朝都孕育了新的生命,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是在朝鮮懷上的,所以王鳳池在給兩個女兒取名時,都給帶了個“朝”字,飽含希望,別有寓意。

年輕時候的王鳳池老戰士和他的老伴兒。

王鳳池老戰士不僅把自己的青春和忠誠奉獻在朝鮮大地,早在1939年,剛滿16歲的王鳳池帶著強烈的保家衛國情懷加入賀龍領導的120師358旅,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他參加過大小戰役戰斗20余場,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身上的3處傷疤則見証了那段歷史和他的戰斗經歷。

“他的右眼是在抗戰中被日軍的毒氣彈傷到,導致失明﹔腰上和頭頂上有兩道長長的傷疤。”劉獻英指著王鳳池身上的傷疤介紹。

“你是不知道,戰場上全是血啊,全是血!”回想起戰斗場面,這位從硝煙和炮火裡走來的老戰士十分激動。他說,經常是戰友說他在流血,他才知道自己受傷了。

妻子劉獻英為坐在床上的王鳳池老戰士別上榮譽勛章。

1947年,在山西蟠龍戰斗中,擔任排長的王鳳池沖鋒在前,不幸腰部右側中彈,傷勢嚴重。但當時藥物缺乏,無法及時治療,危在旦夕。“后來他被送到后方醫院,醫生從傷口處夾出來好多蛆。”老戰士至今對那個的場景記憶猶新。

“我從來不怕打仗,都是沖在最前面,如果怕,那就不是當兵的,更何況我是一名黨員。”王鳳池堅定地說,那時候從來沒有想過生命會不會在那一刻終止,一心隻想把敵人趕出中國。這些驚險的經歷,在王鳳池老戰士的講述中,卻顯得那樣平凡和平常,在場人卻深深感受到在那段崢嶸的歲月裡所展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為國情懷。

站在鏡子前的王鳳池老戰士,昂首挺胸,盡顯軍人風范。

一朝隨軍旅,終生為報國。“抗美援朝建設任務完成后,我跟隨部隊又來到貴州參與‘三線建設’。”王鳳池說,忠於黨和國家,遠離家鄉河北,扎根西南,建設祖國,這一干就是近30年,貴州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期間,他擔任過遵義鐵合金廠711礦主任、安全科科長、副巡視員,於1985年5月光榮離休。

“小時候我們幾姊妹都怕他,當我們長大后才理解,他的這種嚴厲是他的軍旅生涯鍛造出來的革命意志,所以我父親在我心目中是非常偉大的,我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王鳳池的兒子王冀黔說,父親身上不畏艱苦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和其他兄弟姊妹,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能為他們指明方向,也影響著他的后代子孫。

王鳳池老戰士在老伴兒的攙扶下,一起在家樓下散步。

銘記偉大勝利,推進偉大事業。從16歲參軍抗戰到如今97歲高齡,王鳳池老戰士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事業做出重要貢獻,是人民的英雄。站在筆者面前的這位老人,盡管現在身體條件不如從前,但依舊透著一股軍人英氣。(文/張莘偉 李小芳 許誠 圖由王鳳池提供)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