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戰貧困 涼都綻新顏

2020年10月22日09:01  來源:貴州日報
 

站在歷史的節點回望,是攻堅克難的五年,是砥礪奮進的五年,是真抓實干的五年。

“十二五”末,六盤水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全市615個貧困村,貧困人口達60.3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23.30%。

面對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狀況,“十三五”以來,六盤水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市黨員干部用“辛苦指數”換來了群眾的“幸福指數”,奮力書寫亮眼的脫貧答卷。

六枝特區、盤州市、水城縣相繼實現“減貧摘帽”,61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3.96萬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1.6萬人,建成組組通硬化路6434公裡……實現市域整體脫貧,歷史性解決了延續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

這五年,六盤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綠色發展,走出一條成長型資源城市的轉型發展之路。

回望,是總結,也是起點。340萬涼都人民將接續奮斗,用實干實績,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涼都新未來。

五年來,六盤水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大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堅持戰略、戰術和戰法“三個精准”,既在高處“布局”,又在新處“施工”,更在實處“落子”,盡銳出戰,書寫了烏蒙大地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圖景,讓農民笑逐顏開、讓農村春色滿園。

今天的六盤水,改革發展步履鏗鏘,脫貧攻堅激戰猶酣,山清水秀生態依然,人民生活幸福,涼都大地煥發勃勃生機,孕育著充滿希望的未來。

興產業促增收

五年來,六盤水緊扣中心工作,主動切入脫貧攻堅主戰場,在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中,六盤水深學篤用“八要素”,落實“五步工作法”,促進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結出累累碩果,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村裡的3萬余畝刺梨基地覆蓋近萬人,產值近500萬元,刺梨讓石山變成了‘金山’。”盤州市賈西村黨支部書記龍濤見証著產業興旺給家鄉帶來的巨變。

變化,緣起於2013年,從“煤老板”轉型為“農老板”的聶德友,因一次偶然的出國游知曉國外市場對刺梨的需求,回鄉后的聶德友開始帶領村民種植刺梨。

經過多年耕耘,而今賈西村的萬畝天富刺梨產業園已遠近聞名。憑借盤州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一個個小小金黃刺梨果通過延長產業鏈、深耕精加工,逐漸走出家門,走向世界。

“果子帶動村子,有了財氣,自有人氣。”聶德友說,“將有限的農副產品,拓展成無限的市場空間。跳出‘小農業’,農旅融合打開了賈西村的另一片廣闊新天地。”

同龍濤一樣,感受到家鄉巨變的還有水城縣蟠龍鎮二道岩村村民孫顯慶。“以前都在外打工,聽說村裡來了一位老書記,山上有了灌溉水,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我回鄉來一看,果然大變樣。”

孫顯慶口中的“老書記”名叫趙貴山,2018年被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派駐到二道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今年7月,剛參加完全省脫貧攻堅“七一”表彰大會的趙貴山,沒在省城多待片刻,又急急忙忙趕回村裡。

腳步為何如此匆忙?面對記者的疑惑,趙貴山笑說:“放心不下村裡正在套種的小黃姜,得趕緊回來看看才安心啊。”

“一棵姜苗,種好了就有五六斤姜,每斤能賣15元。”躬身在60多畝獼猴桃地裡給小黃姜施肥壟土的村民孫顯慶斜放鋤頭說,“老書記請了專家指導,種子、肥料都是直接送來,隻有管護好這些產業,才沒有糟蹋了這份恩情。”

水城百裡獼猴桃產業帶、盤州刺梨產業帶、木崗—落別茶葉產業帶……一個個產業基地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全市特色農業種植面積從2015年的113萬畝增加到2019年的397.34萬畝,農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185.38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260.49億元,實現跨越式發展。

挪窮窩斬窮根

五年來,面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絕對貧困問題,2015年年底黨中央發出易地扶貧搬遷動員令后,深處烏蒙腹地的六盤水開啟了一場大遷徙。

六盤水遵循“六個堅持”舉措,著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前半篇文章”,奮力建設“五個體系”,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闖出了一條結合涼都實際的易地扶貧搬遷路。

為切實保障搬遷戶子女在遷入地“有學上”和“上好學”,讓教育真正發揮“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作用,地勢崎嶇的水城縣將縣裡最平整集中的1363畝“黃金地塊”優先用於建校。

“以前在老家,哥哥每天5點多就要起床走路去上學,自從搬到了新家,我走路到學校就隻要10分鐘。”在水城縣第三小學內,從阿戛鄉電光村搬到以朵街道住武社區的冷鑰瑤說。

“我們有責任圓每個孩子的成長成才夢。”距離水城縣第三小學五公裡外的水城縣第六小學教師陳娟說。“隻有教育才能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她主動承擔起了新入校搬遷戶子女的教學工作,幫助孩子們盡快適應新學校,熟悉課程安排。

五年間,六盤水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16165人,涉及搬遷群眾適齡子女21368人,2016年至2019年,全面建成配套教育項目44個,提供學位10975個。

截至今年6月,六盤水市完新建改擴建學校49所,利用新增學位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適齡子女10548人就學,利用周邊原有教育學校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適齡子女10820人就學,全面解決搬遷群眾適齡子女就學問題。

強基礎補短板

過去五年,六盤水努力調整充實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構建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領銜,“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等部門合力攻堅的組織領導指揮體系。

在全省率先安排市、縣領導及部門班子成員1.6萬人次駐村輪戰,選派駐2200名村干部、554名第一書記投入脫貧攻堅主戰場,農村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公共服務保障獲得明顯提升。

“以前,我們這裡路不通、水不通,窮日子讓人沒了指望。”回想起往年的光景,海嘎村黃家寨二組村民黃興榮說。

2016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這個坐落於“貴州屋脊”韭菜坪半山腰的村寨貧窮落后“標簽”逐漸鬆動。

“我們爭取了66萬元修繕和新建蓄水池、改善飲水管道,每家每戶都安裝上了水龍頭,實施串戶路硬化1.26萬平方米、庭院硬化3600平方米,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海嘎村第一書記楊波說。

山鄉巨變,受益的除了當地群眾,還有一群孩子。今年6月初,一曲由海嘎學生樂隊演奏的搖滾樂唱出大山,童聲雖稚嫩,卻讓大家感動,引起一片點贊。大山深處,琅琅讀書聲與青澀音樂聲互相交錯,帶著鑽出泥土的夢想,山裡的野百合也能閃光。

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紅紅火火,教育扶貧點燃希望之光……海嘎村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村裡的變化簡直一天一個樣,喝上干淨水、走上干淨路,感恩政府幫助和帶領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已過古稀之年的黃興榮感慨又欣喜。

五年來,六盤水累計投入107.66億元用於農村水、電、路基礎設施改善,建設輸水管道19479.46千米,解決155.39萬農村人口供水問題﹔新建改造中低壓線路1982.68千米,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電網改造率達100%﹔建成農村公路8770.3公裡,全市建成通組硬化路6434公裡,實現了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江南 魏容)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