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小山村500萬元產值

木甑子也有“蒸功夫”

2020年10月19日08:34  來源:貴州日報
 

10月13日,記者走進畢節市金海湖新區糧豐村,杉木香味道迎面飄來。下料、鋸邊、劈板、鑽眼、割邊、圓底,在畢節金海湖新區糧豐木甑子加工廠,10來個工人各自忙著自己手上的工序。

堅守傳統工藝,堅持手工制作,如今,糧豐村的木甑子訂單供不應求。小小木甑子,每年撬動糧豐村近500萬元產值。

“木甑子蒸飯不僅味道香、口感好,具有原木醇的清香,還綠色健康,甑子飯的清香讓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有家鄉味道。”糧豐村木甑子加工廠工人龍師傅一邊手活不停,一邊說道。

木甑子來源於我國古代蒸食陶炊器——陶甑,隨著時代的演變,陶制甑子逐漸演變為外表“古朴、典雅、美觀、大方”的木質甑子。

據了解,糧豐村的木甑子主要原材料採用最為上等的杉木材。

龍師傅介紹,他們制作木甑子,大約要經過選材、下料、鋸邊、劈板、清板、劃墨、鑽眼、割邊、圓底、掩蓋等20多道工序。

首先把杉木加工成木塊,木塊加工成木片,拼成下小上大梯形圓桶,然后木塊間鑽小孔,孔間穿竹釘互連后,用竹條固定成木甑子雛形。隨后,刨工刨甑子的內外兩面,讓其光滑,甑子外用竹條編箍加固,在底部三分之一高處加個用竹條編箍的蒸隔,再配上木蓋即成甑子,一個木甑子制作才算完成。

“我們的訂單供不應求,我家辦的兩個廠堆放的成品、半成品加起來將近3000來個,批發價每個40元,這一批貨要值10多萬元。”糧豐木甑子加工廠負責人龍琨介紹,廠裡現在有15個工人上班,其中9個曾經是貧困戶,都脫貧了。

如今,隨著壓力鍋、電飯煲的普及,曾經在許多家庭都能看到的尋常木甑子,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不過很多家庭及一些特色餐館蒸飯,依然首選木甑子。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提高,糧豐村木甑子越來越“俏市”,這種延續了上千年的古老行業老手藝贏來了新機遇。

“我家每年大概可以加工出5萬個木甑子,除去成本材料和工人工資,有近50萬元的利潤。”龍琨說。

“糧豐村的木甑子不僅傳承了傳統,還形成了小小產業,每年產的木甑子產品銷往雲南、廣西、廣州、六盤水等地,帶動糧豐一批群眾增收致富。”糧豐村主任龍勝國說。

這樣的帶動已在龍琨廠裡9位已經脫貧的工人身上得到了體現。

今年是村民楊燕在廠裡上班的第6個年頭。她說,“廠裡離家近,工作穩定,收入也穩定,一年下來,能給家裡增加幾萬元收入。”

“我做的多數是砂搓、點膠環節,算是技術活。多的時候一天就能掙400多元,每月平均有6000元收入。”今年才30歲的劉文祥已經算是廠裡的老技師了,他熟練地掌握了做木甑子的每個環節。

“每天可以做十來個甑底,廠裡按照每個5元收購,供不上需求。”今年70歲的夏啟坤老人,從小就會編竹甑底了,自從村裡的加工廠建起來以后,住在加工廠對面的他每天可樂呵了,就在家門口坐著編竹甑底供應給糧豐木甑子加工廠,一個月有2000余元收入。

“目前村裡有7家木甑子加工廠,村裡最大的兩家加工廠每年可銷售100多萬元的木甑子,全村的產值達500萬元,帶動了村裡近40余人就業,其中有15人為貧困戶。”糧豐村主任龍勝國說,這個小小木甑子每年撬動小村庄近500萬元產值。(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馬丹)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