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0月13日,市綜合行政執法局邀請有關專家出謀劃策,以科學解決黔靈山公園因獼猴過多產生的系列問題。
現狀:獼猴增長迅速,人猴沖突增多
位於黔靈山公園弘福寺附近的上環山是獼猴們喜愛的聚集區之一。然而,和前幾年郁郁蔥蔥的環境相比,記者當天來到此處看到,上環山樹木稀疏。在三嶺灣、麒麟洞、土地關等區域,由於獼猴經常性聚集玩耍,山體的土壤已經裸露出來。
據了解,去年,黔靈山公園管理處就組織專家對公園的獼猴種群開展了調查,結果顯示其數量已達1200余隻,遠超公園500隻的承載能力。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隨著獼猴數量的增多,獼猴之間為爭奪食物、領地、配偶等相互打斗,傷猴病猴隨之增多。而且,獼猴近親繁殖現象明顯,白化個體已開始出現,個體間寄生虫、皮膚病傳染明顯,種群的質量也在明顯下降。
此外,由於公園裡的獼猴屬於半野生獼猴,是少有的能與游客近距離接觸的野生動物,對人類的警覺性降低,但是其野性尚在,加之游客不恰當的投食方式和行為,致使人猴之間沖突增多。據統計,近七年來,黔靈山公園每年獼猴傷人事件平均在上千次左右。
公園方:需科學管理獼猴
據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獼猴屬於社群性野生動物,其生活環境容納量主要依據生活環境中食物資源、空間資源等限制性因素來確定。但對於城市公園的半野生物種,行為習性已與純野生種群有較大差異。換言之,黔靈山公園裡的獼猴,由於沒有天敵且食物源充足,目前已經難以有效制約其種群增長。
根據調查顯示,2003年至今,黔靈山公園獼猴的年均增長率已升至11.5%,數量增長十分迅速。該負責人表示,龐大的獼猴種群導致公園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園區景觀設施受損嚴重、獼猴傷人事件頻繁發生、動物疫源疫病風險較高、獼猴種群質量明顯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希望通過科學管理,讓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專家建議:控制種群,科學分流
對此,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研究員冉景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議公園管理獼猴應“控制種群,科學分流”。
冉景丞說,隨著獼猴種群的壯大,公園這個空間已不能滿足其活動需求,它們會從公園向城市其他區域“溢出”。而且,由於猴子屬於靈長類動物,其所患的有些疾病和人類完全一樣,比如肺結核、皮膚病等,人和獼猴之間可能存在人猴共患病的交叉感染風險。
冉景丞認為,城市主要是給人創造出的空間,人要親近自然,也應該敬畏自然。不管是從人的安全角度還是從愛護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兩者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冉景丞建議,黔靈山公園管理處可依據環境容納量,保留一定量的獼猴種群,採取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流,減少種群數量,讓市民既能看得見獼猴,又能減少獼猴給自然和人類帶來的傷害。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