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指出在未成年人對未來職業期待這一問題上,雖然教師仍是孩子們排在“好感度”第一位的職業,但明星、游戲玩家的排名已高於科學家、醫生等,游戲玩家、網紅已成為未成年人最為期待的職業。
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在互聯網時代,明星、網絡游戲等娛樂性較強的領域,既是社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也契合了孩子的天性,它們受孩子歡迎,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所以,我們不應去排斥它,而應幫助孩子“恰當”地接受。
比如,每個孩子都可以有自己喜歡的娛樂明星,但到底喜歡明星什麼——僅是他們光鮮的一面,還是背后的努力,這是家長可以引導的方向﹔除了娛樂明星,對於孩子可能較少接觸的科學家等,家長和學校同樣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信息,幫助他們獲得更多了解。孩子將明星、游戲玩家等職業排在了科學家、醫生等前面,其實無關價值判斷,更多是與他們日常所接觸到的內容有關。因此,家長和學校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能夠擺脫單一的網絡文化影響,建立更多元化的信息吸收渠道。如通過書籍、電影、活動等讓他們了解更多科學家背后的故事。
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有多大,實際考驗著社會的科普水平。如果日常的科普能夠讓孩子感興趣,讓他們能夠非常方便地感知科學的樂趣,自然不會過度陷入娛樂和游戲之中。換個角度看,網絡只是一個工具,既然孩子對網絡感興趣,我們的科普也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化的呈現方式來主動走近孩子。
互聯網時代,科學家其實也有更多機會成為明星。這需要激勵更多的科學家、科學工作者積極發聲,加入到科學推廣和科普中來。像今年疫情期間,一些醫學專家的行動和發言,就時常引發全網關注,這些其實都是吸引孩子注意力,讓他們能夠了解科學明星、走近科學的好素材。
所以,與其發愁如何將孩子從娛樂和網絡中“拯救”出來,不如思考我們的科普能夠向網絡流行文化學習什麼,又如何讓科學主動拉近與孩子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