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重點領域 高層次人才需要“超常規”培養

實習記者 王 爍

2020年10月09日14:15  來源:科技日報
 

目前我國累計培養1000多萬博士、碩士,2020年在學研究生將達到300萬人,從數量上看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國。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曾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要堅持“四為”方針,瞄准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人才培養已成為目前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9月22日,教育部就《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舉行發布會,提出落實《意見》的十大專項行動,以超常規方式加快培養緊缺人才。為什麼要推行此十大專項行動?又應如何以超常規方式培養人才?這些關系到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也關系到未來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創新。

科技創新需要人才支撐

為何要推行此次十大專項行動?其實“苗頭”早已顯現。

據統計,國家科技計劃中60%的基礎研究任務以及超過80%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由我國高校承擔,65%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超過70%的國家技術發明獎由高校獲得,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為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高端人才和科研團隊等仍然難以滿足飛速發展的科技產業需求。對於越來越龐大的科技創新人才需求,高校需要主動求變,在學科布局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上不斷探索創新路徑,努力提升服務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能力。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認為:“作為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應對全球人才競爭、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在上述發布會上強調,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直面新問題,落實新任務,學科專業調整剛剛起步,分類培養體系建設有待持續深化,差異化。在此背景下,要建立國家重點支持學科專業清單,完善交叉學科門類發展機制,研究制定《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探索建立交叉學科發展特區,設立一批交叉學科中心,搭建交叉學科發展的國家級平台,構建放管結合、規范有序、相互銜接的交叉學科發展體系。

這份尚未出爐的國家重點支持學科專業清單可能包括哪些專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清單的制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在基礎研究、長線高技術領域,包括涉及國計民生的高科技領域,應該都會有所涉及。

破除障礙創新培養模式

有了人才培養方針以及專業發展方向,具體如何培養人才便成了方案落地的關鍵環節。

洪大用表示,要實施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高層次人才培養行動,“聚焦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組織‘雙一流’建設高校和一流企業(院所),統籌一流學科、一流師資、一流平台等資源,以超常規方式加快培養一批緊缺人才”。

對於超常規的人才培養方式,儲朝暉表示,就是要破除人才成長中的一些障礙,“在研究生培養階段,更應強調專注性,即能集中精力做好某一件事情,因而也應該避免管理和評價體制的平均主義傾向”。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校經驗對於制定培養模式至關重要。而在十大專項行動正式實施前,許多高校早已開始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微納衛星團隊是一支全部由學生組成的衛星設計團隊,團隊共吸納了哈爾濱工業大學9個學科100多名學生。在此基礎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立的“多學科導師團隊+學生興趣和特長自主選題”培養模式已培養了近200名研究生,80%的畢業生成為航天領域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精英力量。

學生創新工廠創始人曹喜濱曾表示,“這是學校創新航天工程領軍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全新探索”。

微納衛星工廠所體現的科教融合理念是當前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念。提供自主研究空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決策、建立雙向選擇制度等能夠提高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自主性的措施是搭建一流平台、利用一流資源的重要手段。

“中山大學”號綜合科考船是由中國氣象局與中山大學合作,瞄准包括大氣學科在內的海洋學科群人才培養以及科學研究的平台。以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為依托,雙方將聯合開展大型科學實驗及氣象觀測,並實現科學數據和成果共享。同時還將聯合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共建博士聯合培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

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以自己的實踐行動,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貢獻自己的“一線”經驗。

尊重教育規律提升教育質量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表示,通過“加強與國內重點高校合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獲得從‘0’到‘1’的突破,是破解當前人才培養難題的重要途徑”。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撰文指出:“大學是國之重器。其重在人才,‘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決定著國家接班人的‘顏色’和品質﹔其重在科技,大學所釋放和輻射的科技能量意味著國家的創新活力。”

人才培養需要周期,組織“雙一流”建設高校和一流企業(院所),統籌一流學科、一流師資、一流平台等資源,並不意味著揠苗助長。

儲朝暉認為,“人才培養應該遵循人才成長發展規律。這不僅是大學怎麼教的問題,還涉及整體教育理念、教育評價、教育管理以及實施細節。讓每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國是人口大國,要遵從教育規律,從讓每一個人獲得充分發展的角度去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累計培養1000多萬博士、碩士,2020年在學研究生將達到300萬人,從數量上看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國。“下一個階段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考慮到緊缺人才培養的前提下,要整體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儲朝暉說,“高校應該創新管理體制,讓創新人才有更大的空間去提升自己,在此基礎上完善評價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