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學西送” 山裡娃享受優質教育

2020年10月08日09:01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余光燕 何乾

9月24日下午四點二十,隨著上課鈴聲響起,麻江縣第二中學九(6)班教室裡,施水明任課的又一堂有趣的化學課開始了。

老師提問,學生討論﹔學生回答,老師講解。在同學們的交流聲和老師的互動聲中,45分鐘課堂時間不知不覺一晃而過。

今年2月22日,正是疫情防控嚴峻之時,55歲的施水明加入東西部扶貧幫扶隊伍,並受杭州濱江區教育局委派到麻江縣第二中學挂職副校長。根據安排,施水明將在這裡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

於是,麻江縣第二中學九(6)班的同學們有了新的化學老師。

“施老師教我們化學課,教學方式很獨特,晦澀難懂的問題,總能化繁為易地講解給我們聽,同學們都能聽得懂,大家都很喜歡聽施老師的課。”九年級(6)班學生舒臣磊說。

有效的課堂教學,來自施水明對教學方案的反復斟酌與修改。

一沓紙片、一個PPT、一份教案本,是施水明上課必備的三樣東西。

“紙片是A4紙裁好的小塊,互動的時候方便學生把自己的解題方式寫在上面,檢測大家的理解程度﹔PPT是課堂的輔助,讓知識點更加直觀生動﹔而重點是備課本。”施水明說。

記者隨手翻開施水明備課本中的一頁,雙色字跡寫滿整頁,紅筆標易錯點,黑筆是教學方法。除了知識要點,備課本上還有學生試卷的錯誤原因分析。

“來麻江之前,我還自信滿滿,真正站到麻江的講台上后,我覺得挑戰還是挺大的。”施水明有30多年老教齡,在杭州濱江區西興中學任教,他說,“杭州老師更注重學生自我能力的發展,課堂上更多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質疑的能力。而我在麻江二中上課,發現多是以老師課堂講課為主,然后帶動學生學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課程安排上,杭州把初中理科統一為科學課,不再單獨設物理、化學之類的課程。麻江還是傳統課程,我需要從頭熟悉課程並備課。杭州的學生因為條件允許,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多,上課就會容易很多﹔麻江學生沒有這個條件,上課時說的就要多一點,教案就要足夠精准。”

面對這些難題,短暫熟悉3天后,施水明開始工作,並頻繁與第二中學執教老師討論上課要點,私下查閱資料整理。一段時間后,施水明的辦公桌上多出一摞教案本。

接著,施水明組織學校教師啟動了該校早有計劃卻一直沒有實施的“導學案計劃”,集中學校老師統一備課。導學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而編制的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流程的學習活動方案。

“這有利於收集、整合、討論大家的備課本,吸取每一位老師的長處,讓缺少經驗的老師借鑒,有所錯誤的老師改正,最后整理出較為科學的備課本。”施水明說。

為了彌補學校實驗室器材的不足,施水明又著手多方協調,再加上自費一部分,建起一個全新的實驗室。

“休息時,我會帶領學生在裡面做實驗,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施水明說。

“施水明老師來的時間不長,他帶來的先進教學理念,讓學校整個教學氛圍煥然一新。”麻江第二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潘星宇如此評價。

施水明只是近年來東部城市對我省教育幫扶的一個代表。

近幾年,貴州省教育系統牢牢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圍繞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需要,借助東部幫扶城市的優質資源,探索實施“組團式”幫扶模式提升辦學水平,取得了豐碩成果。

據統計,2019年,我省現有21所高校與省外的35所高校開展了對口幫扶﹔全省43所高職學校和183所中職學校,已開展學校對接幫扶的有83所,開展校企合作的有64所﹔義務教育學生目前有3932所和東部幫扶的城市學校建立了結對關系。一系列幫扶“組合拳”,讓越來越多的山裡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