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元
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扶貧先扶智,是打破貧困代際傳遞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是五大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扶貧在精准扶貧工作中基礎性、根本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從這一政策實施開始就被確立並一以貫之。
扶貧先扶智,教育支出是保障。“十二五”期間,貴州全省教育總投入達3430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總投入的2.6倍,教育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平均達到17.94%,從2011年的全國第十七位躍升至2015年的第二位。而從2017年到2019年9月,貴州省財政教育總投入2805.77億元,全省財政教育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年均達到20.02%,為貴州省財政第一大支出。3年間,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為教育服務貴州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地支撐。截止到2019年年末,貴州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8.0%。2019年,貴州省基本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動態清零,56.96萬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享受教育精准扶貧資助。在貴州,全領域、全學段、全覆蓋的教育精准扶貧體系已經建成並發揮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扶貧要扶智,創新“互聯網+”助推力。互聯網與貧困地區精准教育扶貧的結合已經成為了教育精准扶貧的推行模式之一。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給了創新“互聯網+教育”精准扶貧模式一個發展契機。互聯網提供的大容量多媒體課件和網絡信息,極大地豐富了貧困地區學生的學習資源,全國優秀教師開展的網絡課堂可以破解缺少優秀教師資源的難題,通過互聯網獲取豐富的教學和學習資料可以解決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開發的微課、慕課、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翻轉課堂等新型教育扶貧方式,可以讓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有87.1%的農村貧困學生接受調查時認為經過“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學習后,“自己的學習興趣更濃了”,有85.5%的農村貧困學生認為“自己和教師、同學交流更多了”。此外,貴州還利用大數據技術建設教育精准扶貧脫貧數據庫,對貧困學生進行精准識別、精准幫扶。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精准識別率達到100%,真正實現了脫貧路上“貧困孩子一個都不少”。
扶貧必扶智,“授之以漁”送技能。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職業教育,掌握一技之長,能就業,這一戶脫貧就有希望了。通過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用“授之以漁”的方式增強貧困戶的自身造血功能,貴州省採取一系列措施,抓培訓、促就業,催生技能培訓扶貧。《貴州省農民全員培訓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明確用三年時間,對1800多萬農民進行全員培訓,僅2019年1至9月間,全省累計開展農民技能培訓77.95萬人次(含貧困勞動力和易地搬遷勞動力52.07萬人次),開展農民綜合素質提升培訓947.96萬人次。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增強了貧困戶的致富本領,解決了貧困群眾因沒有一技之長而脫不了貧的問題﹔通過送“智”上門、授之以漁,讓貧困戶學到安身立命的本事,也為脫貧、防止返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