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自治 強化法治 實化德治

——貴州省3個全國試點推進健全黨組織領導下“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改革

2020年09月30日08:30  來源:貴州日報
 

“我們村修好了路,發展了觀光產業,做起了鄉村旅游。”問及近年來村子的變化,福泉市牛場鎮朵郎坪村河灣組村民武頂會有感而發。改廁改灶、美化院壩、亮化村寨,引導文明生活習慣,開展法治教育,一項項政策逐漸落實,福泉市鄉村面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2019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公布首批115個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我省余慶縣、盤州市、福泉市為首批試點。一年來,3個試點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機制,有效激發了鄉村活力。

余慶縣:“紅榜”表彰 “黑榜”曝光

“有了積分制管理,我們村鄰裡矛盾、衛生臟亂的情況少了。”對於村裡的變化,余慶縣花山鄉洞水村黨員陳佼既是見証者,也是參與者。

在環境整治中,陳佼與當地黨員干部主動走在前面、作表率,宣傳良好文明習慣,洞水村的村民院壩、田間地頭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目前,陳佼家已有80多分的積分。

“我們以黨員帶頭、村民自願參與積分的原則,圍繞遵規守紀、睦鄰友好、帶頭致富、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等方面,堅持策由民選、規由民定、事由民決,極大提高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洞水村黨總支書記石雲明介紹,參與積分制管理的主體村民以戶為單位進行積分,個人積分納入家庭積分,“紅榜”表彰,“黑榜”曝光。

文明始於行動,治理在於舉措。余慶縣圍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社會治理創新區為目標,以解決社會治理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優質高效服務為舉措,通過探索創新,按照“大黨建+大治理”的思路,充分發揮村“兩委”和群眾自身兩個主體作用,實施黨員積分制管理和評星定級﹔在全縣推行積分制管理辦法,廣泛開展評先評優活動,樹立模范典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讓“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在推行“三治融合”中“融”出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治”出文明和諧、社會平安。

如今的余慶,正逐步營造起“村庄美起來、鄰裡親起來、腰包鼓起來、新風樹起來、群眾笑起來”的社會氛圍。

福泉市:村規民約成為道德准繩

9月23日,記者走進福泉市牛場鎮水源村,干淨的村道,綠化的庭院,整齊劃一的產業園,古香古色的村庄,一股濃濃的鄉愁感扑面而來。

在水源村楊家屯組龍潤全的農家樂裡,幾個村民正幫忙准備菜品。

“以前村裡環境不好,來玩的人不多。現在常有游客來,我的農家樂生意也好起來了。”龍潤全說。

水源村黨支部書記文定才介紹,按照福泉市“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整體布局,水源村通過群眾會民主評議制定出《組規民約》《村民自治小組職責》《村民監督小組職責》等制度,激發村民自治的主動性。

“開展‘五改、五化、五引導、五教育推進‘十在鄉村’建設機制,在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的同時,轉變村民的思想,從‘要我做’到‘我要做’,讓環境整治由‘身邊事’變成‘自己事’。”文定才說。

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知法、守法、用法,村民們通過村規民約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

在距離水源村4公裡的朵郎坪村,當地黨員干部與村民圍繞脫貧攻堅、濫辦酒席整治、矛盾糾紛化解、村容村貌修繕等基層治理難題,將“破除等靠要”“嚴遏濫辦酒席”等內容寫入組規民約。

作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福泉市讓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組織延伸到農村“末梢”,鼓勵各地制定簡潔明了、群眾認可、務實管用的村(組)規民約,讓其成為村民監督與被監督的道德准繩,讓“大姓”與“散姓”相結合的“家風家訓”成為文明傳承的精神歸屬。目前,全市913個村民組實現治理組織全覆蓋、規范約束全覆蓋、協商民主全覆蓋。

盤州市:小康菜園銜接鄉村振興

9月,盤州市雙鳳鎮大海村的三角梅開了,農戶小院籬笆內的蔥、辣椒、白菜等蔬菜青翠欲滴,五彩菊花與月季相繼開放。這是大海村村民精心裝飾的“小康菜園”。

“大海任家”農家樂的老板任德成與妻子在廚房准備食材。“我們村打造的‘小康菜園’特別好,不僅美化了環境,還帶來了經濟效益。”任德成說出了心裡話。

曾經為一類貧困村的大海村,農戶“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的現象普遍存在。為了改造村民生活習慣,提升大海村的人居環境顏值、鄉風文明氣質、庭院經濟價值。2019年,大海村因地制宜,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空閑地建設小康菜園,目前已建好小康菜園134個。

讓小康菜園成為推進鄉村治理打造美麗鄉村的新標配,大海村是受益六盤水“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工程建設的鮮活案例。

2019年,在獲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的基礎上,盤州市將“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工程作為鞏固脫貧成效、改善膳食結構、助力生態建設、美化人居環境、提升鄉風文明、推進村民自治的重要抓手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將廣大農村房前屋后的小菜園打造成“有價值、有顏值、有品質、有氣質”的“幸福園”。並按照有重點、有特點、有看點、串連成線“三點一線”的工作要求,在全市27個鄉(鎮、街道)、309個行政村打造352個示范點,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駿嬌)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