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沈長志)9月22日,記者走進長順縣擺所鎮熱水村看到,一條條新修的通組路、串戶路像血管一樣,穿山越嶺,蜿蜒綿亙通到老百姓家門口。
“原來家門口全是泥巴路,下雨天出門找不到地方下腳,現在水泥路全都修到家門口,出行方便多了。”熱水村壩地組村民王朝飛話語裡透露著滿滿的幸福感。
據王朝飛介紹,2011年,為了方便大家出行,改善居住環境,當地100多戶村民自發集資修路。但由於資金有限,隻把主干道修好了。
為了進一步完善道路建設,自脫貧攻堅戰斗打響以來,熱水村以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為突破口,建成了36公裡鄉村柏油路、40.4公裡通村通組硬化路,農村道路得到了極大改善,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也為當地群眾鋪出了一條“致富路”。
“現在村組通了水泥路,前來摘葡萄游玩的游客也多了,還有一些貴陽的水果批發商直接開車來收購。”村民劉永會依靠著8畝多的葡萄園,每年都有5萬多塊錢的收入。
隨著村組路的暢通,村裡的特色產業也被充分激發活力。紫王葡萄、油菜制種、蔬菜種植、稻+魚、稻+鴨等一批脫貧產業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產業覆蓋100多農戶,直接帶動1000余人就業增收。
2019年,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撕掉了貧困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