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望謨縣新屯村,歌聲繚繞。
在這個布依族村寨裡,有一支不知成立於何年何月的古樂隊。他們唱法獨特,不僅有古老的布依族山歌曲調,也有時下流行的說唱方式﹔他們歌詞內容廣泛,既訴說歷史,又謳歌新時代﹔他們年齡懸殊,最大的隊員已有83歲,最小的僅七八歲。
石板路旁,古榕樹亭苑下,樂隊的16位成員正在練歌。
“新屯村建村比較早,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裡也是布依說唱之鄉,我們組建樂隊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布依族文化。”69歲的樂隊隊員羅錦峰說。
每天下午三四點,樂隊成員都會聚集在一起,但每次聚集的成員、人數都不一樣,可以說是隨機組合排練。按照他們的話說:“人數不固定!誰有空,誰就會來排練,都可以成曲。”村裡的孩子也時常到亭苑來,有的還跟著曲調一起唱。
樂隊裡一位吹木葉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叫蘭作勝,今年70歲。“我50歲那年加入到了古樂隊,起初沒有擅長的樂器,但由於我從小就在坡上放牧,經常吹葉子趕羊,還能吹成樂曲,因此,木葉便成了我的‘樂器’。”說完,蘭作勝隨手吹起了一段山歌。
“樂隊表演時有一個特點——說唱結合,說的時候用布依語,唱的時候用漢語。因為如果隻用一種語言,有的人聽不懂漢語,有的人聽不懂布依語。”78歲的盧先勤在古樂隊裡負責說唱,她說,布依說唱的內容均取材於農村現實生活,既通俗又高雅,有說有唱,邊說邊唱,說唱結合。“這種表演方式很受歡迎,特別是孩子們,每次都跟著我一起說唱。”
村裡不管誰家有喜事,樂隊都會自發組織送上祝福,並將祝福語用自編自唱的方式表演出來。“數不清創作了多少曲子。”古樂隊副隊長羅富安說。
隨著村民生活的不斷改善,新時代新生活成了古樂隊歌唱的主要內容,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曲目《新屯風雲》《新屯新歌》《頌十七大·迎奧運》《頌十九大·唱新生活》等在各舞台上頻頻出演,掌聲不斷。(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冷賽楠 彭妲 邱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