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名清北畢業生南下浙江余杭的街道辦、哈佛大學的博士后揮別科研轉赴基層,再到最新數據顯示,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成為不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工作首選。要不要去不少人眼中的“體制內”,又一次成為青年人熱議的話題。
在網上眾多議論中,我們發現,收入穩當、壓力適中、對未來有著穩定的預期,是不少人選擇所謂“體制內”的原因。薪資水平中規中矩,創造性、挑戰性不如商業公司,以及按部就班的發展路徑,是不少“過來人”建議年輕人到市場中闖一闖的常見理由。應該說,這樣的認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更多是過時的成見和簡單的判斷,更難免浮光掠影、以偏概全的誤解。 畢竟,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到國有企業,一句“體制內”,所在的行業千差萬別、對應的崗位包羅萬象,試圖一句話概括所謂“體制內”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未免武斷,一刀切地回答什麼樣的人適合也會失之草率。
從微觀上講,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畢業生有能力也有權利為自己的未來勾畫藍圖。隻要是合理合法的職業,無論怎麼選擇都無可厚非。不管是所謂的“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多元的選擇更能彰顯這個時代多元開放的氣質。從宏觀上看,標志性的事件、代表性的數據,記錄著一個時代青年人的偏好,庖丁解牛間折射著社會對人才的期待、人才對社會的作用。
不慕虛名,但求實績,是不少這屆年輕人的選擇。有記者回訪發現,曾引起熱議的幾名“余杭干部”,有的在疫情防控期間為社區引入防控機器人,給出了基層工作的創新思路﹔有的穿梭在垃圾分類、拆除違建的現場,深入加裝電梯、關愛老人的一線,為統籌城鄉發展、改進基層治理做出自己的貢獻。古語雲,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有機會在生涯的起點扎扎實實地沾泥土、接地氣,服務他人、造福社會,對人才的成長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
如果說幾十年前大學致力於培養“天之驕子”,今天的大學教育已向全民普及。公民素質提升的同時,社會對人才的期待也在悄然變化。從較早打破本地公務員的招考限制,到請在京高校的校友會出馬招賢,一位在余杭創業的企業家直言,“清北人才向余杭基層流動,是當地政府‘精心謀劃’的結果”。正如站在時代風口上的互聯網“大廠”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近年來伴隨數字經濟異軍突起的片區,同樣急需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青年才俊。這不僅是人力資本的帕累托改進,更証明著無論體制內外、職位高低,好平台與好人才始終會相互吸引、相互成就。
但不同於商業公司以“做大蛋糕”為首要考量,不少所謂“體制內”單位更多關注如何更公平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正如美國學者福山所說,一個社會能否擁有穩定的秩序和持續的增長,離不開強有力的國家建構,而這當中最有潛力的變量,非人才莫屬。在這個意義上講, 選擇所謂“體制內”的工作遠非一步看到生涯的頂點,而是推開一扇嶄新的大門,它等待著有志於“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年輕人們,東風桃李,用青春譜寫自己與中國的新篇章。
這正是:
學成文武藝,貨與千萬家。
事業有內外,奮斗無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