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查站街鎮太平村,有存放多時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
“巡查聯合能源出水口,排水呈現乳白色,伴有臭味。”
……
9月21日,在清鎮市生態環境社會治理試點工作群,不時有志願者反映環境污染問題。
140人的微信群裡,既有環保部門、司法部門負責人,也有專家、律師、志願者和企業負責人。
“志願者反映問題后,涉事企業通常會及時處理,如果遇到困難,還有相關專家和律師幫助解決。”清鎮環境保護法庭庭長羅光黔介紹。
小小的微信群,是清鎮市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調解先行、強化服務、司法聯動的“1+5”生態環境社會治理模式的一個縮影。
水光瀲灩,山色空蒙。在游客看來,“高原明珠·濱湖清鎮”的美譽是大自然的饋贈。但清鎮人卻說,“今天的好生態來之不易。”
“以前清鎮有很多企業污水不處理就直接排入紅楓湖,紅楓湖水污染很嚴重。”回憶起昔日的紅楓湖,在湖畔生活幾十年的當地群眾羅桂花忍不住嘆息。
污染周期長、程度深,治理難度大、成本高,跨地域執法難。這是過去擺在清鎮環保部門面前的難點。
沉疴下猛藥,治污出重拳。為拯救貴陽市的“大水缸”,2007年,清鎮環境保護法庭應運而生,為清鎮治污提供了司法保障。
清鎮環境保護法庭成立以來,持續創新機制,著力解決沒有審理者和起訴者、“邊訴訟邊污染”、跨區域執法難、案件舉証難等一系列問題,為綠水青山撐起“保護傘”。
同時,清鎮市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搬遷污染企業,生態環境日漸向好,美麗的“大水缸”逐漸恢復原貌。
“也有一些企業結案后,繼續悄悄排污,這需要一個長效的機制來約束。”羅光黔說。
“2011年,我們在受理一起水污染責任糾紛公益訴訟案件時,為確保企業案后能繼續遵守環保要求,創造性地引入環保組織對企業進行監督,效果非常好。”羅光黔介紹,清鎮由此創立了公益訴訟的“第三方監督機制”,對企業進行有效監督,並和環保組織形成長期合作,派出志願者對清鎮轄區企業進行日常監督,構建了“非對抗環境社會治理模式”。
在該模式基礎上,清鎮市還成功創建了“1+5”環境治理模式。
“‘1+5’環境治理模式,是在政府和環保組織監督的基礎上,讓企業相互監督,並引入專家和律師協調指導,實現多元共治。”羅光黔說。
“想不到我們從被監督者,也變成了監督者,大家相互交流治污經驗,還有專家指導,治理效果明顯變好。”貴州廣鋁氧化鋁有限公司安環處主管劉人華剛接手工作時,對環保工作知之甚少,如今對治污已頗有心得。
“我剛接手環保工作時,公司投訴1個月有10多起,現在基本沒了。”劉人華說。
專家和律師的參與,環境糾紛在前端就能成功化解。
“通過引入生態環境保護人民調解委員會,設立調解室,讓專業律師對環境糾紛進行調解,很多矛盾在案子形成訴訟前就已化解。”羅光黔透露,2019年以來,清鎮范圍內涉及環境污染的糾紛均化解在前端,沒有形成訴訟案件進入法院。
“我們和群眾的關系變融洽了,過去污染就算不是我們造成的,群眾誤會了也百口莫辯,現在有律師和專家耐心解釋,誤會就容易解開了。”劉人華說。
共治共享,群眾幸福感在不斷攀升。
50多歲的環保志願者王永紅,家住紅楓湖畔,盡管沒有報酬,但他每天還是要四處走走,看看有沒有污染。
“以前喝的水被污染了都找不了地方說理,現在有機會參與監督,一定要盡力保護家園。”王永紅總是垃圾袋不離身,方便隨時撿拾湖畔的垃圾。
2019年,清鎮市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48.64%,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紅楓湖水質長期穩定在Ⅲ類,取水口水質達Ⅱ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
環境美了,游客紛至沓來。羅桂花在家門口開起了小吃店,每當顧客打包帶走,她都不忘囑咐一句:“請不要亂扔垃圾哦!”
全民共享共治的環境治理模式,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清鎮實踐的生動樣板,讓“高原明珠”更加耀眼。(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諶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