繃緊秋冬季防疫這根弦

2020年09月23日09:21  來源:北京日報
 

第三季度即將結束,但全球疫情非但沒有起色,反而進一步惡化。全球單日新增病例紀錄頻頻刷新,累計確診病例數突破3000萬。除美國外,巴西、印度、印尼等人口大國同樣成為“震中”,一度復工復產的歐洲再次迎來疫情高峰。“第二波疫情來了嗎”,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

按照世衛組織的標准,第一波疫情的單日新增病例數幾近為零,且持續相當時間后,再出現大量增加,才可算是“第二波”疫情。反觀現實,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疫情始終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其他地區近來新增病例數的迅猛反彈,更像是防控放鬆后第一波疫情的“第二個高峰”。而無論科學上如何定義疫情進入第幾個階段,在戰疫膠著的情況下,隨著北半球國家進入秋冬季,防控壓力都與日俱增。一來,冠狀病毒在秋冬的傳播能力強於春夏,而此時人們又以室內活動為主,密閉環境和人群聚集容易為病毒傳播提供便利﹔二來,秋冬是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而流感與新冠肺炎在臨床表現上並不易鑒別,加大了治療難度和擴散風險。可以說,全球抗疫形勢異常嚴峻、不容樂觀。

既然中國實踐已經証明,新冠肺炎疫情可防可控,那麼為什麼從全球范圍看,疫情愈演愈烈,而且在國家和地區之間嚴重不平衡?專家普遍認為,這與此次病毒的特性有著極大關系。新冠病毒傳播力極強,但致死率不高,這也導致各國政府和民眾重視程度迥異,一些國家出於種種原因,將其定性為“大號流感”,甚至放任宣揚“群體免疫”。病毒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最終左右戰局的,不僅僅是國力強弱、醫療水平高低,更是各國的實際治理能力和抗疫為民決心,以及民眾的集體觀念和自律精神。而中國的優勢,恰恰是許多國家所不具備的,這也導致病毒在全世界滾雪球式蔓延,並已造成近百萬人失去生命。

疫情全球大流行持續,外部輸入風險也一直懸在中國頭頂。近日,雲南新增2例緬甸輸入病例,長春發現1份進口海鮮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這都提醒我們,危險並不遙遠。盡管國內生產生活已全面回歸正軌,但抗擊疫情具有復雜性長期性,我們既要保持警惕、嚴防死守,也要堅韌從容、穩扎穩打。從“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到使用“三藥三方”,通過實踐摸索出的一套抗疫方法還要堅持用好,以“四方責任”為抓手的防控網絡還要堅持落實。

作為首都和國門,北京處於應對外部輸入風險的前沿,防控成效為全國乃至世界密切關注,責任重、壓力大。面對風險,“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機制要始終保持“后台運行”。與之同時,還要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進行周末大掃除、推動垃圾分類等活動,持續提升公共衛生環境質量。在備戰秋冬季防疫過程中,廣大市民依然是主力軍,既要參與到集體行動中來,也要保持勤洗手、常通風、戴口罩等“戰時”習慣,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從寒冬到金秋,中國人以實際行動守護家園、守護彼此,也証明了“舉國同心,其利斷金”。讓我們全力以赴,打好秋冬季防疫這場主動仗。( 崔文佳)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