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一校 37年的堅守

2020年09月10日07:37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靖曉燕 申雲帆 尚宇杰 張恆新

翠綠的山峰高聳入雲,層巒疊嶂如蜿蜒巨龍,小車沿著一條小路盤旋而上,這裡是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鎮窯上村,海拔1200米,距離平壩區中心近3個小時的車程,至今沒有開通班車,外出一般騎摩托。

37年來,鄉村教師張習陽就順著這條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送300多名窯上學子走出大山,30多名學子考上大學。

“孩子們,排好隊,一個個的打飯,多吃點。”9月2日,晴空萬裡,張習陽站在學校的小食堂前,招呼學生們吃午餐。燉雞肉、土豆絲、酸豆角肉沫……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張習陽在一旁看著,臉上滿是愛意。

今年55歲的張習陽,土生土長的窯上村人,聲音溫柔,有著一雙愛笑的大眼睛。

近年來,大多村小被合並或取消,而窯上小學,因學生全是留守兒童,年齡小,父母在外打工無人照看,無法走讀,當地教育部門決定保留下來。多年來,張習陽是窯上小學唯一的老師。

1984年,張習陽從電大畢業,正值花樣年華,充滿干勁,聽聞窯上小學缺教師,毛遂自薦,決心去填這個“空白”。

當聽到張習陽的決定,家人和朋友們都反對。那時的鄉村教師收入少,日子清苦,而窯上小學又不通車、不通水、不通電,是典型的“三不通”學校,幾乎沒有老師願意留下來。但是,張習陽主意已定。

一晃7、8年,一個又一個老師來了又走,隻有張習陽沒有放棄。1992年,張習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000年,他從一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但收入並沒有增加多少。

“說實話,我動搖過。”張習陽說,上世紀90年代初,窯上村由於鋁土礦資源十分豐富,大多數年輕人加入了開採、運輸的大軍,一天下來,收入能抵張習陽一個月的工資,身邊的伙伴都勸他,一同闖闖。

就在他下決心離開講台時,教室裡孩子稚嫩的臉龐,讓他浮躁的心又歸於平靜。“要想真正改變家鄉,隻有通過教育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有所見識,然后反哺家鄉。”張習陽說。

“既當爹又當媽”是對張習陽最好的形容。擔心孩子們晒著,便在陰涼處做游戲﹔害怕孩子們放學不回家,玩野了,便將他們一一送回家,潛移默化地教孩子們養成好的文明習慣﹔孩子們沒有文具,他便自掏腰包給備齊……

張習陽的真心實意也打動了周邊的村民,大家都放心把孩子們交給他。“娃娃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如果沒有張老師,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學生家長陳習華說。

自張習陽擔任老師以來,整個窯上小學覆蓋轄區內,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失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一直是100%。從這裡走出去的孩子,30多人考上了大學。

現在,窯上小學共有6名學生,都讀四年級。每天早上8點鐘到校,下午3點半回家,一天要上6節課。

學校離鎮裡有幾十裡遠,買菜困難。為了讓孩子們的吃得更有營養,每天能夠吃上新鮮的蔬菜。5年前,張習陽動員妻子周元琴也來到教學點,幫助自己照看學生。夫妻倆開墾了學校后面的荒地,種上蔬菜,還時不時地宰殺家裡的老母雞為孩子們補身體。“孩子們身邊沒有親人,作為家屬,我當然要支持愛人的工作。”周元琴說。

語文、數學、思想政治、美術、音樂……張習陽是名副其實的全科教師,他還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比如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為此,他學習網絡技術,惡補各種文化知識,潛心鑽研各個學科的教材,合理安排課程,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一起都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快樂地學習,並更有成效。

因為張習陽教書認真,業務能力強,學生在學期統考成績多次名列前茅,鎮上的中心學校多次向他伸出橄欖枝,但他都婉拒了。“要是我走了,孩子們就沒有老師了。”張習陽說。

三尺講台,三寸心草,三寸粉筆,300桃李。執教37年來,張習陽的辛勤付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多次榮獲安順市平壩區“優秀教師”“最美教師”稱號。2019年,張習陽獲得“貴州脫貧攻堅優秀黨員”光榮稱號。

“說實話,當老師這麼多年,最大的心願還是能夠幫助孩子們從這個山裡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學有所成,報效社會和國家。”張習陽說。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