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座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
我們見到劉永澤的時候,他正在洋合基地忙碌著,“今年預計每畝收1500到1600斤,按市場價每斤可買五塊錢。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呢”。看著今年漲勢良好的洋合,劉永澤算起了經濟賬。
依山座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貧困發生率最高的一個村,全村有109戶。山高溝深,交通偏僻,干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劉永澤,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退休干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后,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后,他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劉永澤獲得了黔東南州離退休干部助力脫貧攻堅“銀發爭輝”先進個人表彰。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
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干部。
村裡頭的工作千頭萬緒,大到村裡的設施建設,小到家長裡短。他都熱心的參與,除了受累,他也沒少受過氣。
圖為劉永澤(右二)和駐村干部現場指導村民辣椒種植技術。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不好好的安享晚年,跑到村裡來吃這個苦,受這個氣,他卻說“雖然我退休了,但看到自己家鄉落后發展狀況,實在是揪心,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幫助村裡早日脫貧。”
在皆翁村,“行路難”“飲水難”是村民們最關心的問題。
他和村兩委干部多方奔走,終於籌集42萬元資金,修建起了進村水泥路和串戶道路,解決了村裡多年來的“行路難”問題。他合村脫貧攻堅隊通過多方努力,爭取到自來水項目資金75萬元,把自來水接進了群眾家裡,改變了皆翁村多年來靠挑水吃的難題。
圖為劉永澤在工作的路上。
2020年,他們又向相關部門申請修建幼兒園和新的村級活動場所,81萬元的項目資金下來了,確在用地問題上得不到解決,遲遲開不了工,他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學校辦起來了,村裡的留守孩子就能就近上學了。”他二話不說就和村代理主任劉躍和把自家的土地讓了出來。
村裡的設施逐步好起來,如今不僅有了停車場、籃球場,自來水通向了家家戶戶,路燈照亮了村裡的個個角落。
圖為劉永澤在認真書寫每日的工作筆記。
“老劉退休過后,就來村裡幫忙,不計報酬,幫助村民和脫貧攻堅隊干了許多好事、實事,大家都非常感激他。”談起劉永澤,皆翁村第一書記鐘傳坤這樣評價。
基礎設施好起來了,他又開始琢磨產業發展計策。為了打消大伙產業發展的顧慮,作為老黨員的他主動站了出來,帶著村裡的16戶農戶帶頭發展洋合、西瓜種植產業,並成立了村級合作社。經過一年的發展,每戶農戶增加了上千元的收入。有人帶頭,有了盼頭,全村就有了凝聚力,看到村裡變化大了,劉永澤也開心。
圖為劉永澤(右一)在給群眾宣傳黨的惠民政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劉永澤一年多來的工作得到群眾的認可,他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
“國家為我們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事業下了這麼大的力氣,我作為這裡的一名干部,應該做到退休不褪色,發揮余熱,繼續參與到這場戰役中來,為家鄉的脫貧事業出一份力。村裡頭變好了,我心裡頭也安心,今后,自己更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繼續在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奮斗。”
2020年7月,劉永澤獲得了黔東南州離退休干部助力脫貧攻堅“銀發爭輝”先進個人表彰。(圖/文 楊家孟 楊光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