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深圳為什麼能?

2020年08月26日14: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綜述:深圳為什麼能?

俯瞰深圳歡樂谷景區。 中新網記者 陳文 攝

中新網深圳8月26日電 題:深圳為什麼能?

中新網記者 鄭小紅 索有為

從曾經的小漁村華麗蝶變為國際創新之城的深圳,8月26日迎來了特區成立40周年紀念日。

四十年如白駒過隙,深圳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奇跡般地成長為一座創新之城,被外界描述為“史詩級巨變”。許多人好奇發問:深圳為什麼能?

深圳人才公園夜景 中新網記者 陳文 攝

中新網記者在採訪中共深圳市委黨校課題組時,課題組有關負責人表示,回看40年,深圳的成長不是一般城市線性發展的典型形態,而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躍升特征。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但其前身原寶安縣是薄田、漁火的世界,33萬人口中農民佔92%,1978年城區面積僅3平方公裡。1979年該縣農民月平均收入約21元人民幣,而同期香港工人月平均收入1000元港幣。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課題組把深圳從1980年至1992年的發展時期概括為“低緯求存”,在危機感驅動下“殺出一條血路”。

深圳深業上城 中新網記者 陳文 攝

回望40年深圳創造的千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全國第一記錄,相當一部分集中於這個時期。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是“禁區”,放開市場的價格體制改革是“雷區”,打破“鐵飯碗”的勞動工資制度改革是“難區”,實行股份制的國有企業改革是“盲區”,深圳都“闖”了……這個時期的深圳迅速走上以“三來一補”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之路,初步形成以工業為主,兼營商業、農業和旅游業的綜合性經濟特區。同期,深圳的經濟增速遠遠超過亞洲四小龍。

1992年至2012年間的深圳,在中共深圳市委黨校課題組眼裡是“中緯求立”期。

經濟特區優惠政策時代謝幕,一路飛奔的深圳由“探路者”回歸為一個普通奔跑者,同時又遭遇了土地空間、生態環境、能源資源、人口等“四個難以為繼”﹔經濟一度低迷,股市停發新股,大量外資從深圳遷出,“逃離深圳”的氣氛暗潮涌動。深圳必須換個“活法”,這就是“創”。

1993年底,深圳出台決議,停止登記注冊新的“三來一補”企業。1999年,深圳取消“荔枝節”,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2005年,深圳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2006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1號文件”,正式將自主創新戰略確定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同年立法出台《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2008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將深圳列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9月深圳發布全國第一部自主創新規劃。2010年10月,深圳首次提出要實現從“深圳速度”“深圳效率”向“深圳質量”“深圳品牌”“深圳設計”的跨越。

這個時期的深圳樹立了“創新之城”的形象。從產業結構看,告別了“三來一補”,高新技術產業、現代金融業、現代物流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異軍突起。2012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29萬億元,其中61%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3.81%,超過OECD國家平均水平,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超過50件,居全國第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的40.3%,連續9年居國內大中城市首位﹔涌現出華為、中興、騰訊等一大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國家有關部門贊譽深圳“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共深圳市委黨校課題組認為,從2012年起,深圳處於“高緯求強”時期。

深圳2012年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2013年獲得全國首個“質量強市示范區”稱號,2014年獲批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5年,獲評“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2016年提出創建“標准國際化創新型城市”,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准249項,2017年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典范城市”,2018年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級示范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這意味著中央寄望深圳從過去的“單項冠軍”變成“全能冠軍”,意味著深圳要作為國家“戰略代表隊”在全球城市競爭中率先沖刺。

深圳改革創新再出發。以使命感“高緯驅動”的深圳又開始了一系列先行示范:制定第一批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清單﹔聚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重大平台建設﹔突出服務粵港澳,實施利港惠港“萬千百十”工程﹔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制定重點領域立法目錄清單和立法草案,沖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拓展經濟社會發展腹地﹔著眼多層次科技創新格局,大力建設鵬城實驗室等若干重大基礎研究機構……

課題組有關負責人表示,觀察深圳的發展路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與創新高度契合的基因特質和文化特征。

——深圳並非“天賦異稟”,“有形資源”極度匱乏。匱乏基因衍生憂患文化,使深圳始終有一種時不我待、“不進則汰”、“狼來了”的緊迫感。

——“深圳不是你的故鄉,卻是你夢想的主場”。40年來,作為中國最完全、最徹底、規模最大的移民城市,突發式、浪潮般、全方位的移民把各地區、各民族的源文化移植到深圳,在碰撞融合后孕育開花,形成了移民文化。外源基因的代代重組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深圳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新興城市。

——“什麼都有,但什麼都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這是對深圳包容基因的最好描述。深圳之“容”在於“容人”,“來了就是深圳人”,讓每個群體都能在這裡擁有一席之地﹔深圳之“容”在於“容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在於“容異”,鼓勵“別具匠心”。

——深圳不問出身、不問學歷、不問官階、不問貧富,是平等基因培育出來的城市。在這個規則說了算的城市,恪守公共秩序已是人們的普遍共識,遵守國際規則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高揚法治精神更是創新深圳的突出優勢,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是中國主動擁抱世界、主動融入世界,率先與國際接軌的前沿陣地。依托毗鄰港澳的地理區位,依靠市場經濟的制度框架,深圳的開放基因形成了獨特的競合文化,積極尋找各方利益的契合點、公約數,形成了差序發展、容融共生的多重競合思維,從而使深圳成為開放式創新的發源地、競爭中成長的受益者。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中共深圳市委黨校課題組認為,深圳是中國共產黨創造力的杰作,深圳模式的特區開發機制,是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一條極具制度績效的捷徑﹔深圳特色的創新演進之路,對后發展地區因地制宜發揮后發優勢、搶抓機遇實現彎道超車具有廣泛適用性和可復制移植性。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