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新論)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②

彭文生

2020年08月21日09: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以國內大循環更好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讓全球分享中國釋放龐大內需的紅利,從而實現“中國好,世界才更好”

當前,社會各界對於“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落地高度關注,也充滿期待。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指引。

疫情防控中,各國經濟即便走向復蘇階段,也可能面臨需求復蘇慢於供給復蘇的態勢,這對已經受儲蓄過剩困擾的全球經濟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在這種背景下,對大型經濟體而言,需要擴大內需來支撐經濟復蘇和持續增長。

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決不等於封閉運行,而是要從雙循環互動的視角來看擴大內需,這實際上對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以國內大循環更好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通過繁榮國內經濟帶動世界經濟復蘇,讓全球分享中國釋放龐大內需的紅利,從而實現“中國好,世界才更好”。

我國具有擴大內需的獨特優勢。我國人口總量全球第一,而且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總人數超過4億人,這是擴大內需的基礎。與此同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大幅減少了貧困人口,有效緩解了貧困等問題對消費率的抑制,這本身也有利於挖掘中國下沉市場潛力,促進中國市場的整合。如果說扶貧是二次分配層面的重大政策舉措,那麼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則是從初次分配層面提高了勞動者收入,有利於消費增長。中國的數字經濟帶有很強的勞動友好型特征,例如外賣、快遞等數字經濟下的就業機會,收入水平比傳統產業高。中國社科院的調查研究也顯示,互聯網使用對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顯著幫助,這都有利於提高中國經濟的有效需求。

也要看到,疫情對接觸式經濟、勞動密集型經濟、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更大,存量資產取代流量收入越發成為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擴大內需面臨的挑戰。在新形勢下擴大內需,要以促進消費、提高居民收入為主要載體,而不是大規模擴大投資。近期財政和貨幣等宏觀政策體現了這一導向,一是橫向方面注重結構影響,精准滴灌,引導社會資源支持實體經濟,關鍵是保民生、保就業﹔二是縱向方面強調跨周期設計和調節,避免以加劇中長期失衡為代價的短期需求刺激。這兩個維度都要求堅持房住不炒,不能靠拉動房地產需求來擴大內需,而要讓更多家庭不為高房價所累,把需求充分釋放出來。

在傳統的逆周期調節之外,更重要的是推進結構性改革,依靠改革增強市場主體活力,促進金融讓利,真正提高收入、促進消費。比如,限制壟斷、鼓勵競爭,繼續推進勞動友好型數字經濟發展﹔在二次分配中,進一步加大對中低收入者的轉移支付,特別是針對疫情沖擊的救助﹔進一步推動增值稅改革,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負。通過這些改革舉措,可以真正提高收入水平、釋放有效需求,更有效地把人口規模轉化為市場規模。改革是過去中國經濟成功的關鍵,也是擴大內需的關鍵,更是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

(作者為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