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瓮安縣人民政府網消息 近年來,嵐關鄉依托當地獨特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通過村黨總支部引領股份經濟合作社,加強管理運營,推進同心抓組織建設、同向抓產業發展,大面積推廣最適宜種植的經濟農作物,發展“菜籃子”經濟,推動群眾脫貧致富。
在位於茶海村的620畝蔬菜示范種植基地裡,一座座覆蓋著薄膜的蔬菜大棚鱗次櫛比,在秋日的暖陽下蔚為壯觀。
走進嵐關鄉壩區蔬菜示范種植基地的大棚,一列列西紅柿正茁壯成長,西紅柿果實已經爬上了枝頭努力地汲取營養,茂盛的香蔥迎風飄搖,散發著清香。而在大棚外的土地裡,群眾們正栽種白菜。鬆土、栽苗、固苗、澆水等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的同步進行。
嵐關鄉壩區的蔬菜種植基地以支付租金的形式流轉土地的同時,提供大量的崗位解決周邊群眾就業問題,鼓足了周邊群眾的“錢袋子”。
“以前我們就是種點谷子、包谷,現在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給他們打零工,既能得到租金又能拿到工錢,和以前相比起,日子好過多了。”嵐關鄉茶海村建檔立卡戶吳榜剛說。
據了解,嵐關鄉以核心區域的620畝蔬菜示范種植點為突破口輻射帶動群眾種植,積極爭取項目資金350萬元,新建蔬菜大棚208個,佔地120畝,發展蔬菜種植。並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2019年解決了當地務工2000多人次,發放務工工資共20余萬元。如今,在基地裡長期務工的人有20多人。今年還通過620畝蔬菜示范種植基地為當地群眾培育發放了1500多畝辣椒苗,帶動群眾發展產業。
嵐關鄉還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產業,引進貴州瓮安綠佳有機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與貴州原野尚品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由公司下訂單收購嵐關鄉壩區蔬菜,供應給瓮安各個學校及市場,加強產銷對接,既做好當地群眾的“錢袋子”,也做好周邊市場的“菜籃子”。
“茶海村今年以種植以辣椒、香蔥、西紅柿、白菜為主,輻射帶動1333戶、4777人增收致富,通過壩區產業的發展,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嵐關鄉黨委書記宋澤俊說。(瓮安縣融媒體中心 把若於 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