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武陵山》:書寫山鄉巨變,見証偉大奇跡

2020年08月13日08:5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決戰武陵山。黃蕙心制作
決戰武陵山。黃蕙心制作

這是一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精准發力、攻堅克難、越戰越勇的威武之戰,是一場舉全國之力、聚全國之智、凝全國之眾開展的團結之戰,一場付出無數人心血、考驗無數人智慧、實現無數人富裕的幸福之戰。

《決戰武陵山:新華社記者貴州挂職扶貧記》的作者歐甸丘以新華社扶貧干部的堅韌,全程參與國家級貧困縣的艱辛脫貧過程﹔以新華社記者的敏銳,解剖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致富之路﹔以“顯微鏡”視角,觀察中國基層社會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

編輯感悟

講故事引人入勝,說人物親切自然,列事例真實可信。這是筆者在編輯完《決戰武陵山:新華社記者貴州挂職扶貧記》(以下簡稱《決戰武陵山》)后的感悟。新華社記者歐甸丘在書中記錄了其挂職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對脫貧攻堅這個時代大主題,作者從新聞視角觀察,用文學手法呈現,從編輯角度看,應該說《決戰武陵山》稱得上是一部抵近脫貧攻堅最基層最一線的精品力作。

在波瀾壯闊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場上,貴州大地英雄輩出,貴州人民雄姿英發,貴州故事精彩紛呈。徹底撕掉貴州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與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貴州各族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新時代貴州精神深深體現在了貴州這些年來的“山鄉巨變”之中,《決戰武陵山》從一個切口介入,記錄了這巨變,見証了這人間奇跡。

熟悉的地方有風景,熟悉的地方故事多。《決戰武陵山》以石阡縣干部群眾脫貧攻堅為基點,從新聞視角進行觀察,對這裡的人和事,天與地,山與水,路與橋,傳統與現代,農耕文明與信息文明等等,都給予了最深刻最深情最深沉的描述。作者走進大山,把大山看得清楚,有了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切身體會和認知﹔作者走進群眾,把群眾當做親人,才更加明白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的崇高和偉大﹔作者走進貧困,把貧窮當做敵人,更加激起了與當地人民群眾一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這些我們可以從《決戰武陵山》一書中深切地感受到,這或許是作者想要向讀者講述的重點內容,他想表達的中心思想也才顯得更加具有時代性。

作家白樺說:“文學是人學,體現在寫作中,就是以人為主,以事寫人。”作為新華社記者,作者知道任何作品想要打動人感染人,沒有人物、沒有人物演繹的精彩故事是萬萬不行的。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基於記者的身份,作者在《決戰武陵山》一書中給我們呈現最多的就是故事,用故事來體現想要表達的主題和思想,小故事體現大主題,小切口彰顯大背景,用故事傳遞正能量,用故事感悟大擔當。比如,第二章“干部之重”,用11個故事從不同層面,給我們講述了石阡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不易﹔第三章“群眾之善”,用11個故事從不同人物身上發生的故事,給我們呈現了石阡縣脫貧攻堅的細節力量。

誰善於講故事,誰就有了掌控權。作者歐甸丘無疑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人,更是一個有心人。在《決戰武陵山》這部書中,他把他在石阡縣挂職扶貧期間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發生在新華社一同挂職扶貧“戰友”身上的故事,發生在石阡干部群眾身上的故事,都一一搜集起來,“拿出小本子”記好,最后以這種集納式的形式呈現在了讀者面前。這裡需要筆者重點說的是,這種集納和呈現,不是簡單的“分類裝箱”,更不是蘿卜白菜土豆的拔堆堆。從全書的五個大的章節來看,每一個章節都體現著不同的主題和內涵,都是要通過這些人物、故事,展現當地干部群眾脫貧攻堅的風採風貌,激發出干部群眾戰貧斗困的精神動力。每一個部分既自成章節,又相互關聯,是層層遞進的關系,第一章“山區之變”,看似概述,其實不然,每一個標題背后都是故事,都是作者善講好故事的“套路”。“山”“路”“水”“房”“茶”“產業”等等,每一個篇什裡面都是人物在說話,都有故事蘊含其中,長的故事幾百上千字,甚至整篇都是,短的故事雖然隻有幾十上百字,但總能把故事說透,把道理講清,讓人聽得進願意聽,把貴州各族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思想和行動、舉措與辦法都巧妙地融進了每一個故事之中。

相約2020,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就在今朝。我們置身其間,並能為這一時代偉大奇跡出一份力發一份光,實在是幸甚之至。

最后點下題,武陵山區,位於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的交界地帶,屬雲貴高原雲霧山的東延部分。武陵山脈的狹長地帶成了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這裡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打贏脫貧攻堅戰,武陵山是重中之重。“決戰”武陵山正是此意,2019年4月石阡脫貧摘帽。(黃蕙心)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