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用民族樂器吹響致富新樂章

2020年08月06日09:19  來源:貴州日報
 

炎炎夏日,漫步在西秀區轎子山鎮大寨村,民居錯落有致,整齊美觀,大大小小的葫蘆、竹子鋪滿院落,不時傳出陣陣悅耳的葫蘆絲演奏聲,濃郁的藝術氣息扑面而來。

曾經的大寨村是地道的“窮窩窩”,村民們土裡刨食,靠天吃飯,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從第一家小型樂器加工廠的引進,樂器開始影響大寨,不僅為村民帶來經濟收入,更改變大家的生活。亮光閃閃的樂器,正在奏響一曲鄉村振興“幸福進行曲”。

今年46歲的王輝正是當年引進樂器加工廠改變大寨村民生活現狀的人。因從小家境貧寒,1991年,17歲的王輝立志改變貧困的生活狀況,便與同村長大的伙伴到雲南昆明做生意。一群小伙子來到雲南,吃盡生活的苦頭,沒有根基,沒有收入,白天琢磨做生意,晚上集體睡橋頭。漸漸地,大家各自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王輝開始賣水果、賣百貨、跑摩托車……。直到2003年,王輝偶然機會認識了葫蘆絲制作人,從此便與葫蘆絲結下不解之緣。

通過長期觀察市場,王輝發現葫蘆絲在國外十分暢銷,供不應求,便決心再“變一變”,破釜沉舟放下生意,拜了老師,潛心學習制作和演奏葫蘆絲。在老師精心指導與鼓勵下,2003年,他便學業有成,與妻子一起開辦小作坊。

萬丈高樓平地起,盤龍臥虎高山齊。通過6年時間的不斷努力,他將一個房間的小作坊發展成1棟4層的生產廠房,創辦雲南雲輝民族樂器廠,招聘十幾名工人。為了提高銷量,他走南闖北,到北京、上海、台灣等地參加樂器展銷會,在全國各地銷售葫蘆絲,並拓寬海外市場,產品遠銷法國。

事業有了基礎,他又開始琢磨:現在自己有能力了,就該為鄉親做點事,要為大寨培養人才,帶動大家一起富起來。

2015年,王輝說干就干,在大寨村修建樓房,買機械,並組建新團隊,帶著大寨村村民到雲南學習制作葫蘆絲。

“制作葫蘆絲的竹子很有講究,一般竹子要3年以上的老竹,圓的,並通過高溫將其烤直,這樣做出來的音質純淨。”調音室裡,王輝耐心地講解葫蘆絲制作工藝。選材、烤竹、打孔、開簧片孔、校音……隻有做好每一個步驟,葫蘆絲才能發出輕柔唯美的聲音,給人一種含蓄朦朧之美,令人流連忘返。

自從村裡有個葫蘆絲加工廠,村裡小伙子鮑勇兵就跟著王輝一起,學習制作葫蘆絲,一頭扎進制作葫蘆絲的隊伍中。

“我剛開始接觸葫蘆絲時,是被它優美的旋律所打動。因為喜歡這種樂器,便走上這條民族樂器的‘漫漫長路’。”鮑勇兵告訴記者,他剛開始學習葫蘆絲時,每天至少花五六個小時學習。現在生活逐漸好起來,外出務工不穩定,離家遠,現在在葫蘆絲加工廠務工,每個月工資有5000元,還帶個學徒,發揮傳幫帶作用。

今年初,遇到疫情,葫蘆絲加工廠的銷售訂單受到一定影響。為了盡快擺脫困境,鮑勇兵還幫廠裡開通抖音直播賬號,准備向更多受眾傳播葫蘆絲的制作和吹奏技巧,增加訂單量。鮑勇兵高興地說,“最貴的賣到1000元,年產量1萬支,年產值約100萬元,帶動10余人創業就業。目前,葫蘆絲制作廠內的產品已經遠銷國內外。”

隨著葫蘆絲制作產業的不斷發展,大寨村像王輝、鮑勇兵一樣,喜愛和制作葫蘆絲的人越來越多,隊伍逐漸壯大。“葫蘆絲制作技藝,不僅僅是民族藝術文化,也是大寨村村民致富的‘法寶’,我有信心把民族樂器發揚光大,傳承下去,讓更多的村民掌握制作技術,走出一條致富新路。”王輝說。(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姜雨熙)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