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夾石鎮:干群勠力同心 打好脫貧“組合拳”

2020年07月24日08:52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夾石鎮群眾等待賣辣椒。楊友 攝
夾石鎮群眾等待賣辣椒。楊友 攝

七月的沿河,炎熱而沉悶。筆者乘車到沿河自治縣夾石鎮,一路上與同事談得最多的就是今年以來沿河的交通變化。因為以前從沿河縣城出發到夾石鎮,特別是在甘溪水庫路段,路面坑坑窪窪,雨天行車十分困難。

如今,干淨、整潔、平整的瀝青路面,不僅行車安全,而且速度快了近一半。脫貧攻堅工作不僅改變了縣內交通狀況,而且各項產業也隨之興起,確保該縣按時高質量打贏打勝脫貧攻堅戰!

夾石鎮轄38個村(社區)301個村民組,總人口12529戶49985人。2014年建檔立卡之初,有貧困人口3703戶16534人,貧困發生率31.3%。截至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1.3%降至了 3.75 %。如今,該鎮在省、市、縣三級督戰隊員的精心“督戰”下,在全鎮干部職工和駐村干部們的共同努力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村容村貌等發生明顯變化,群眾幸福感、滿意度明顯提升。

路網格局形成 村民致富有望

筆者來到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閔子溪村,剛進村口便看見幾個老人手拿蒲扇,聚在一家小店門口悠閑地聊著天,不時傳來朗朗笑聲。筆者走近他們說明來意后,大家爭先恐后地談起了近年來村裡的變化。

75歲的村民龔茂福,以前是武漢鐵路局工人,如今已退休回到老家修養,孩子們均已外出務工,他一個人在家裡生活。談到村裡的變化,讓他感受最深的是近幾年來夾石鎮的交通變化。他說,以前從閔子溪村到夾石趕集,要麼走小路,要麼到烏江邊的湖踏坐船,那時的船是木船,最多能坐30人左右,而且每天隻有一趟,去遲了或人多了就上不了船,必須得走路去,十分不方便。特別是村民種植的農特產品,要通過肩挑背托走2個小時左右的山路才能到達集鎮,那種苦難以表述。如今好了,家門口就有車,隻要30分鐘左右就可以坐到集鎮了,特別方便。

“以前殺豬到集市去賣,得提前一天晚上殺好,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就背著豬肉啟程趕路,成本特別高,很不劃算!”村民龔福強說。

如今,該鎮修通了閔子溪村至夾石集鎮的公路,這條公路長 11公裡,寬 4.5米,覆蓋了閔子溪、貓踏坪、新店等三個村 3024 人口的出行難。

路通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2019年以來,閔子溪村共發展了辣椒80畝,花椒315畝,油菜 120畝。

要想富先修路。近三年來,夾石鎮黨委、政府搶抓脫貧攻堅機遇,把農村“組組通”工程作為改變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要素來抓,強化“組組通”工程項目的規劃布局,並積極向上級相關部門爭取資金,共實施了鄉級公路提及改修 58公裡,新修了通村通組4條 11.2公裡,產業公路2條3公裡,打通了全鎮27個村的交通瓶頸,實現了通村通組公路全覆蓋。

強化鄉村治理 改善人居環境

強化鄉村治理,改善人居環境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的關鍵之一。為此,該鎮今年來,在抓好產業發展的同時,同步抓好老舊危房的維修和拆除、村寨上的聯戶路和村民房前屋后硬化、及時清掃地面垃圾等鄉村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贏得了群眾的普遍認可。

該鎮大茶坪村黨支部書記袁治飛介紹,今年在環境整治中大茶坪村指揮部全體成員,不分白晝、費盡心血,幫助和指導村民硬化房前屋后的陽溝、街陽和庭院等。特別是針對在家年紀比較大又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村指揮部全體成員就一起動手,有的扛水泥、有的推沙子,有的攪拌混凝土,幫助老人硬化。

60多歲的村民袁再會,老伴在廣州照顧孫子,一個人在家裡。他家街陽和院壩有70平方米左右,均沒有硬化,駐村干部們便主動幫助他推沙子、水泥進行了硬化。“要不是駐村干部們幫助我,根本就完不成這樣的硬化工程,現在出門鞋底不得沾灰,我從心底裡感謝他們!”袁再會說。

同樣在舊房拆除中,駐村干部們更是主力軍。村民袁再強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如今已搬遷至沿河思州A區居住,在今年的舊房拆除和復墾復綠中,因一時沒有請到足夠的勞動力,駐村干部們便成了他家拆除房屋的主要勞動力。拆除的時候駐村干部們幫助他家,下瓦片的下瓦片,抬木料的抬木料,一天時間就拆除便規范堆放好了。

如今,該村在駐村干部和村民們的艱辛努力下,村裡環境發生了質的改變,寬敞的公路上和農戶的庭院裡干淨、整潔,公路兩旁房屋的牆上,宣傳畫和標語成了村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茶坪村僅是夾石鎮環境整治成效的一個縮影。

據統計,該鎮近兩年來在環境整治中共實施房前屋后及室內硬化3.37萬平方米,連戶路硬化1.38萬米,完成村寨組內道路硬化共41公裡。完成住房透風漏雨整治1299戶,拆除破舊房屋、易地扶貧搬遷和土地增減挂鉤紅線內等房屋 1081 棟,復墾復綠率達100%。農村安全飲水實現了全覆蓋。

狠抓產業發展 幫助群眾增收

在該縣夾石鎮三陽村110畝食用菌基地上,40余萬棒菌棒在大棚裡整齊排列著,菌棒上長滿了菇頭。

三陽村離鎮政府10多公裡,轄12個村民組711戶275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3戶730人,貧困發生率2.03%。

該村長期來沒有什麼規模產業,村民主要靠務工和種植傳統農業維持生計,如今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惠及下,發展了食用菌、竹蓀等產業,開啟了產業致富門。

三陽村建檔立卡戶何繼霞是村裡的護林員,加之她有空就在基地務工,每個月收入有2000多元。“如今有了這個基地,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掙到錢,實在是太好了!”何繼霞高興地說。

該鎮為了讓更多貧困人口能像何繼霞一樣能在家門口務工增加收入,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目標。今年在全鎮33個村採取“村社合一”模式發展辣椒4770畝,解決了1700余人臨時就業。在廖園村和陳家村建成了年出欄18萬羽的生態雞代養基地2個,預計可獲得代養收入72萬元。在后村建成年出欄2200頭生豬代養點1個,可解決貧困戶5人長期就業。同時還在三陽和三孔等村發展了紅薯3000畝、竹蓀200多畝,帶動了當地貧困群眾增收。

“在這最后幾個月的鞏固提升階段,我們將進一步壓緊壓實各村指揮部責任,嚴格按照各級“督戰”“督查”發現的弱項問題,爭分奪秒、一鼓作氣、補齊弱項,確保按時向黨和人民交上脫貧攻堅滿意答卷!”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田貴東信心十足地說。(楊友)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