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滴滴”的刷卡聲響起,如潮的人流涌入站台,現代化的高鐵站房、開闊的站前廣場……眼前的這些,對六盤水站“老鐵路人”戴明盛來說,早已司空見慣。可當塵封的記憶重新開啟,他才驀然發覺,時代的發展如此迅猛。戴明盛說,當時做夢也想象不到會有今天的模樣!
歲月從不說話,生活卻在不留神的時候往前邁進了一大步。走入“老鐵路人”戴明盛的記憶,讓我們去了解六盤水火車站的歷史變遷,追尋六盤水發展的腳步。
1966年7月1日,六盤水火車站前身——水城西站正式建成三等站通車,並納入貴昆鐵路全路統一營運網。這一天,22歲的重慶青年戴明盛,成了六枝火車站的一名扳道員。為了支援三線建設,他在這裡扎下了根。1975年,戴明盛被調到了水城西站。
戴明盛回憶,當時的水城西站十分荒涼,隻有一個站台,站舍還是用石頭、石灰砌成的“干打壘”站舍,一天隻有一趟列車,從昆明開往貴陽,到水城西站大概是晚上9點,第二天早上5點多才能到貴陽,要一個通宵。
那時,也沒有宿舍,隻能在車站候車室睡大通鋪,站房候車室和售票處同處在一個隻有50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平時嘈雜、夏天悶熱,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這些就是戴明盛記憶深處的一代站房。
1980年12月,42歲的戴明盛成為水城西站的一名制動員,主要工作是調車。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24小時上班連軸轉,夜晚的調車作業是在摸黑中進行的,靠著煤油燈邊跑邊喊,嗓子都喊到嘶啞。
1989年,小戴已成為經驗豐富的老戴,二代站房的啟用讓老戴流下了熱淚,候車廳面積1148平方米,分上下兩層,能容納1000余人同時候車,駛經這裡的客運列車也達30余趟,車站也升級成了二等站。
2000年,老戴已臨近退休年齡。不同的是,戴明盛工作的行車、客運、候車環境等硬件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他坦言,當時單一的售票方式沒能滿足大幅增長的旅客的需求。除此之外,還是由人工開包隨機安檢。
“不僅耗費人力物力,有時還得不到旅客理解。”對於戴明盛來說,時代在發展,火車站的服務態度也要跟上步伐。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需,這些質朴的服務追求,都伴隨著六盤水站的發展逐步提升。
2012年,六盤水站晉升為一等站。此時,六盤水站已成為西南鐵路新的重要樞紐站。而在鐵路奮斗了40年的戴明盛,也在2004年光榮退休了,兒子戴禮玲接下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為了一名鐵路職工。“因為從父親那一輩身上感受到‘三線精神’,也因為情懷,和火車結下了緣。”戴禮玲說。
“客流量大幅度提升,日均發送旅客12000人左右,每天有32對始發列車經過六盤水,最高發送人數突破29000人。”老戴的兒子——如今的六盤水站站長戴禮玲,說起那時創造紀錄的發送旅客人數,還是十分自豪。
2015年12月1日,六盤水火車站第三代站房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積9998平方米,站台上設置等長無柱雨棚、進站天橋和出站地道,設施完善,功能齊全。
今年7月8日,安六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時速最高可達250公裡/小時,安六高鐵運營初期,每日開行六盤水至上海、廣州、成都、重慶等方向動車組列車10對,貴陽至六盤水間鐵路旅行時間最快1小時09分可達。至此,六盤水市全面接入全國高鐵網,進入“高鐵時代”。
“退休后,我也經常過來看看,現在安六高鐵通車了,1個多小時就可以到貴陽了,真是做夢都想不到,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驕傲!”“老鐵路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老戴感嘆道。
而小戴作為新時代鐵路人,不但見証了鐵路在六盤水的飛速發展,也見証了改革開放以來六盤水的巨大改變。對於新征程,小戴表示,將全力打造高鐵品牌,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為打響“中國涼都”品牌作出鐵路人應有的貢獻。(文/雅璐 圖/六盤水車務段黨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