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前,想知道對方是否曾有過家暴行為,可以查詢嗎?答案是,可以了!日前,浙江義烏在全國首創涉家暴人員婚姻登記可查詢制度。從7月1日起,婚戀對象可向婚姻登記部門提交申請,經審核后方可查詢對方是否有家庭暴力記錄。
“強烈支持”“很贊”“建議全世界推廣”……網上不少人叫好,還有不少網友為其起了“綽號”——家暴“天眼查”系統,點贊這個制度“太可了”!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應該說,家暴“天眼查”滿足了部分需求,回應了一些人的期待。這一點,從叫好聲中就看得出來。近年來,家暴事件屢見不鮮。每有相關案例曝光,必然激起層層漣漪,引來一片哀嘆。據全國婦聯信訪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家暴類事件投訴高達3.6萬件,問題之嚴重,可見一斑。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照片,一個個驚恐無措的眼神,一處處淤青,一條條疤痕……2016年反家暴法正式施行以來,全社會對於家暴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如今用“深惡痛絕”來形容,毫不為過。
那如何擺脫家暴的陰影?要懲治,要保護,更要預防。關於家暴,網上有句名言:“家暴隻有零次與無數次的區別”。如果在一生之中,每個人都要面對零次與無數次的可能性,那盡量讓更多的人屬於零次,至關重要。婚前查家暴,其意義正在於防。對婚戀對象而言,查詢是預警、預防﹔對有過家暴行為並被系統收錄的人來說,這是懲戒“加碼”﹔對於更多人來說,這是一種警醒、震懾——實施家暴,將面臨更高的違法成本,將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扇扇房門之內的狀態,事關社會和諧,影響一個個普通人的幸福感。家暴不只是私事、不只是家丑,更是犯罪。婚姻,不只是愛情開花結果,不隻有浪漫、美好,也有面臨危險、深陷困境的可能。從某種程度上說,婚前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潛在受害者。正因此,婚前查詢是滿足必要的知情權,是賦予雙方合情合理的選擇權——此事看似小事,但給予關注、回應,這正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
當然,家暴“天眼查”所帶來的思考不止於此。一方面,關於數據。現有的家暴記錄,悄然一變,成為保護更多人的“利器”。這意味著,隻有數據足夠多、足夠充分,才能保護更多人。不再沉默,勇敢站出來,既可懲治凶行,還能避免出現下一個受害者。另一方面,看查詢。婚姻是件大事,這是共識。哪些信息應賦予雙方知情權,值得進行更多討論。應該說,有些信息並不會涉及隱私問題。我國的法律並不保護違法行為,尤其是對利益相關方(婚戀對象)而言,一些劣跡不屬於隱私保護的內容。讓婚戀對象知情、再做決定,這也和家暴“天眼查”一樣,可發揮預防、懲戒、震懾等多重作用。 (夏振彬)